山域政策
素密達斷崖的鐵梯:我們的山域管理指導原則,在哪裡?
素密達斷崖的「鯊魚劍」鐵梯爭議,大家說鬧得兇不兇?甚至有些人可能覺得討論熱烈的莫名其妙,是吧?假如大家都對國際上步道建設的指導原則有一定了解,就會知道雪霸國家公園確實是有思慮不周之處。這類設施並不能獨斷專行,而必須在前期規劃階段就和民間和專家交換意見,協調園方和訪客的期待。
從教育部「登山活動應注意事項」看山岳政策的可能性
對山岳政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目前的登山活動的主管機關是體育署,但有些事情還是得要身為頂頭上司的教育部來做。2019年5月29號,行政院召開研商登山活動管理相關事宜第3次會議,請教育部訂立「登山活動應注意事項」。2020年4月20日,教育部推出7點指導規範,雖然沒有強制力,但可以從中看到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
從入園證看登山活動發展:冒名申請與原住民族傳統領域
一般人申請入園證的時候,第一個條款頁都是點點點就過去了,但如果細看其中內容都能瞧出一些端倪。這篇文章就拿雪霸國家公園的條款(2020-3-16)當範例,探討一下已經發生的與正在發生的事情。
開放與開發:從高爭議的《國土計畫法》修正案看山林政策
行政院於2月20日通過《國土計畫法》修正案,其中第十五條增訂「經行政院核定之國家重大建設計畫」得不受各級國土計畫限制變更土地使用。換句話說,中央希望獲得一把開發專用的尚方寶劍,只要是國家重大建設,任何開發案就得以快速通關。我認為這個修正案的影響深遠,其範圍不只是平地,山地也包含在內,值得我們關注山域政策的人多加注意。
初探「訪客體驗」原則之於臺灣山林的關聯
在閱讀不少國外的資料之後,我發覺「訪客體驗」這個非常基礎的大原則,還是國內觀念上相對薄弱的一環。政府一端原因是山域管理多頭馬車行之已久,加上最近才開始重視政策改革;大眾一端原因則是戶外教育欠缺和有待加強的國民素質,所以認為有必要提出來讓大家都思考一下。
2019「山林解禁」之後:我們應該知道的幾件事
關注岳界動態的人們,應該多少都看過了山林解禁的新聞吧!透過媒體的報導,這是個少數岳界事務直接與社會接觸的時刻,非常值得大家觀察民眾反應如何。
探討登山研討會的作用及山林解禁
研討會的資金來源是政府標案,由內政部營建署(國家公園的上司)、農委會林務局(國有林地的主管機關)、教育部體育署(現在山域活動的主管機關)每年輪流舉辦,本質上是個用於「聆聽山友聲音」的官民溝通橋樑。然而,部分岳界人士卻會笑稱其為「一年一度的大拜拜」。實際上,它對於臺灣號稱擁六百萬登山者的環境影響力如何呢? Continue reading →
2019全國登山研討會:一場大方向的百路會師
所謂的「會師」,是如今登山界已成絕響的代表性活動,是我國登山黃金年代的錦上之花。他的大意是選定一座高峰或地理上明顯之處,派出多隻隊伍循不同稜脈前進,並全體相約某日於終點會合。過去我們曾有四大天王領銜的1971年「中央山脈大縱走」計畫,創下首度成功會師的紀錄。
使用配額管理制度案例研究:美國林務署的做法
美國有個荒野法(Wilderness Act),簡單來說,就是被定義為荒野的廣大土地皆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