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心巔峰》紀錄片影評:文化與世代碰撞,翻越有形與無形的大山

第一次接觸到這部運動紀錄片,是2023年6月受邀參加試映會的時候。電影以公眾募資方式籌措資金,導演是擅長生態影像的楊守義,背後有一流的行銷團隊統籌規劃,但我相信真正吸引人心的一點,仍是紀錄片畫面的來源:南北縱貫台灣島約500公里,有「台灣屋脊」之稱,一大段海拔皆超過3,000公尺的中央山脈。

第一次聽到古明政與周青的名號,還在更久之前。在我過去熱衷於高山健行時,曾挑戰自己能在多短的時間內完成「陽明山東西大縱走」(一條北台灣著名的郊山路線),結果壓在7小時內,可及網路定義的「勇腳」範圍。正當我感到自滿的時候,卻看到周青的紀錄:令人瞠目結舌的2小時48分2秒(2021)。另一方面,古明政則以「古塵流」的名號活躍於網路社群,我見過他將一般需時6天的高山縱走路線「能高安東軍」縮到1天之內完成。問我感想?身為一個曾花6天走完的登山者,我只覺得世界上真的有外星人。

由金獎導演楊守義執導的運動紀錄片《赤心巔峰》,講的就是2022年兩人共同創下中央山脈縱走最速紀錄的歷程。從兩人的背景、緣起、結隊開始,到實際的策畫、場勘、訓練,影片帶著我們隨他們如風的腳步前進時,不斷穿插這對拍檔講述各自回憶和感受,像撐起高峰的連綿支脈一般,充實了故事的土壤。此外,尚有十分出彩的穿梭機跟拍越野跑片段,充分展現這一項運動的輕靈之美,以及呈現效果意外駭人,使我不禁摀住嘴巴的生死經歷。


登山文化的快慢之爭

妙的是,雖然本紀錄片以中央山脈與台灣百岳為主軸,兩位主角卻非傳統上的「山友」。周青曾表示他一直都覺得「爬山是枯燥又沉悶的運動」,而古明政則是中年從極限運動起家,從而邁入山林尋找挑戰。他們既非登山社團出身,也對收集百岳興趣缺缺,可說是出於鍛鍊和自我實現的動機,才踏上台灣最高的脊梁山脈。兩位運動員展現的登山風格,放在當前世界戶外環境之中,也正快速走向商業化和主流化。事實上,國際山徑越野跑協會(ITRA)的報告指出,這一項運動在2000年到2020年間透過媒體曝光快速累積知名度,2020年後已在世界各地擁有大大小小的賽事和超過2千萬名參與者;從這些年逐漸佔據戶外用品店貨架的各式跑衣、跑鞋、配件等,亦可瞧出端倪。

《赤心巔峰》計畫自 2020 年開始籌畫,由「山頂狼」古明政與「越野一哥」周青所發起,目標不只是完成中央山脈主稜縱走,更挑戰用最快的速度跑完全程。/ 活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提供

然而如此講究速度的登山方式,雖然日益在年輕族群中盛行,卻也易受價值觀與世代不同的登山者質疑,如「慢慢走看風景不好嗎」、「用跑的很危險」、「膝蓋會壞掉」、「競速是不負責任的行為」這類經典語句。原因很簡單:歷史上和現在最常出入、最熟悉各登山路線和山峰的族群(尤其是高山地帶),採用的是截然不同的登山方式,而我稱兩者為快與慢的登山文化。

慢的文化十分古老,起源於自然環境中存有大量不確定性的時代,諸如圖資粗略、預報不準、交通險阻、路跡難辨、醫療落後、裝備粗重等因素,使得戶外活動者必須謹慎行事,講究「留力」和「團隊精神」,才能應付突發狀況。可想而知,在沒有現代登山裝備的年代,當帆布帳篷加上羊毛鋪蓋就重達數十公斤且占據大量空間,食物都需要花時間生火才能烹煮,快速行動可說是天方夜譚;僅有不須過夜的短距離郊山行程方有可能,如19世紀英國的「 Fell Running」,以及20世紀初法國和美國的各種賽事,可單純視為放在山區的賽跑活動。

二戰後,西方受惠於政府釋出的大量軍用品、科技的進步(通訊器材與私家車等)、交通的改善(公路網)、資訊的積累、人口的快速增長,不只各式戶外活動社團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山徑越野跑亦在1960年左右於社區層級形成一股熱愛挑戰自我的小眾文化,逐步演化為我們所知的全球熱潮之外,更使得快的文化蔚為顯學,如傳統的重裝過夜健行(backpacking)衍生了快速過夜健行(fastpacking)、一般健行衍生了疾速健行(speed hiking)、遠征式攀登(expedition)衍生了阿爾卑斯式攀登(alpine style),和近年橫掃戶外用品市場的關鍵字:輕量化(ultralight)。

南湖大山。被印於新臺幣 2,000 元鈔票之上,不僅是泰雅族的傳統領域,也是南湖山椒魚、長鬃山羊等生命的棲息地。在冬季東北季風來臨時,它往往是台灣降下第一場雪的地方。/ 活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提供

細思這個新風潮,我認為反映的不只是人類追求卓越和認同的渴望,還有現代工商社會中追求效率的強烈需求:如果可以在周末或連假完成,何必多請假呢?理性而言,他們之間並非競爭的關係,而只是不同登山方式的選擇,常見衝突就是當兩派人馬狹路相逢,互相干擾時會產生的怨言罷了(如誰先讓路的爭論);但實際上,由於速度快就是顯得強,亦有優越感作祟而生的想法或言論,所以《赤心巔峰》在處理此議題上十分謹慎,主訴人面對大山的謙卑,而不是人定勝天。比起區分兩者或視而不見,電影從片頭處介紹了過往台灣岳界中央山脈大縱走(奠定了縱走的分段)和五大山脈縱走的事蹟,將這一項紀錄定位為承先啟後的新篇章,就能看出電影團隊造橋鋪路,取得傳統登山者認同的企圖心。

即便兩位都是有名的越野跑者,中央山脈稜線長距離、高爬升、植被與地形複雜的因素卻讓他們大多只能快走,所以官方自我定義也是一個疾速健行紀錄。事實上,若無登山前輩開闢路線和長期維護的付出(後由政府加入維護行列)、若無登山經驗與資訊的積累,執行此計畫的難度將無法想像。再看看沿途至關重要的補給團隊,如果沒有身負重擔、使命必達的他們,這一項紀錄還有可能圓滿嗎?回顧時下登山環境,單攻百岳和越野跑的風潮方興未艾,有越來越多人選擇輕裝單日來回或縮短行程的方式,足證台灣登山文化也隨著世界而動,正邁向多元。


世代妥協與和解的微妙

起先我以為這部片不乏耀武揚威的成分,畢竟翻越40座百岳,走過322公里,締造8天16小時54分鐘的紀錄確實非常驚人。沒想到片尾只是輕輕帶過加冕的一刻,大部分篇幅則在講這一對搭檔的關係,相差30歲的兩人,從訓練到實際行程一路走來,著實有不少的摩擦與衝突。計畫發起人古明政有著完成紀錄的鋼鐵意志,片中不少他剛硬甚至是頑固的一面,而兼任旁白的周青,展現出來的則是柔和與包容,一剛一柔形成強烈的對比。

《赤心巔峰》主角周青(左)、古明政(右) / 活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提供

首映會後,我在導演致詞中聽到電影有一個潛藏訊息:世代和解。原來一位賢達觀看電影後,表示他看重跨世代雙人組共創紀錄這一點,認為對時下的台灣社會意義非凡。確實,如今中老年世代擁有年輕時奮鬥成功的經驗和累積的資本,不免朝年輕人指指點點,沒意識到自身已佔據泰半政治經濟資源,而社會和國際局勢早歷經大幅變遷,高房價、高齡化、高物價、貧富差距等議題持續發酵,無法再複製同樣的成功經驗。當一邊是無奈的躺平世代,另一邊卻盡是批評指教,自不免犁出一道社會鴻溝,使原先許多應攜手共進的公共事務遲滯不前。

細觀這部電影,個性、世代迥異的兩人雖然有志一同,但主導大局的仍是古明政,周青則是一位接受邀請的年輕人,經常要配合、承受前者的意志,如天候不佳仍要在高山訓練、兩人步調不同就分開行動等,狀態好的時候尚能維持表面關係,等待逆境逼出真實想法。本片的亮點之一,正是古明政執意拆隊先行引起受腳痛所苦的周青不滿,兩人身心瀕臨崩潰時向彼此爆發,從而促成涕淚中和解的感人情節。

只不過就我的觀影感受,比起雙方各退一步的和解,更像是單方妥協的結果,原因似乎是周青為了自己的選手生涯著想,在計畫前飛去歐洲參加了環白朗峰超級越野耐力賽(UTMB),使得古明政必須獨自上山勘查路線多趟,心中累積大量不滿,而周青面對隊友迸發的情緒,選擇退讓。以結果來看,這個選擇確實有助於兩人紓發矛盾、穩定陣腳,之後他們不再分頭行事,直到最後。

《赤心巔峰》越野跑者周青(左三)與古明政(右二)挑戰成功於終點和家人合影/活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提供

如此脈絡之下的世代和解,不免使人重新思考本片激勵人心的部分。紀錄片在我心中投射出的畫面,是一位不甘伏櫪的老驥領著小馬奔跑,好似暗示達成目標仍須長輩擔任先鋒,青年則多少需要為顧全大局而妥協配合,反映到現實之中,倒是頗為符合老壯世代對和解的想像,為一種重視長幼倫理的合作方式。然而大前提是,主導者若無與宏圖相襯的實力與決心,盡是出一張嘴高談闊論,恐成為最易招致反感的「老人」,青年斷無妥協的理由。總結而言,《赤心巔峰》裡的世代和解,乃是建立於強者的互信和妥協之上,提醒著我們面臨世代衝突之時,除了秉持真誠的態度,也應時常反省是否自身太過強勢或武斷,勿將對方的退讓視為理所當然。


回歸赤心,共越巔峰

片名中「赤心」兩字恰如其分,兩人不管對自己、彼此,以及沿途的各種考驗都是真誠以對,細心準備、大膽前進,方能翻越有形與無形的大山,順利完成挑戰。看完後我們才會理解,他們是如何藉著翻越實體的大山,窺見自己心中的大山、人與人之間的大山,再轉化為自我超越和和解的契機。這個兩人生命共同成長的歷程,濃縮在紀錄片之中,配上台灣高山豪壯的風景和形影不離的痛苦、壓力、笑語、淚水,構成令人動容的力量。

《赤心巔峰》選擇用「人」的尺度來丈量「山」的壯闊,結合山林實拍與空拍影像、3D 動畫與動人的挑戰紀錄,將每一寸大自然雕琢下的地形、植被完整地紀錄了下來。/活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提供

本片呈現崇高而險阻重重的山脈,是廣為台灣社會大眾認同的「護國神山」(更常在颱風來襲時使用),蘊藏令全民驕傲的人文、生態與地景,那麼可不可能也是一個社會的「最大公約數」呢?就像古明政和周青一樣,30歲的年齡差距、個性差異、各自人生的課題,讓他們的關係往復山稜低谷間起伏不定;但跨越人與人之間大山、支撐他們走到最後的關鍵,還是一顆真誠的心,和為共同目標燃燒的毅力。同樣的真誠與堅定,是否可以啟發我們,不分性別、種族、世代、宗教、黨派、地域、職業,一同跨越當前台灣所面臨的諸多挑戰?我認為這才是護國神山背後應有的精神。

最終,兩人也許並沒有真正和解,誠如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所言:

溝通最大的單一問題就是錯認溝通已經發生的幻覺。

兩人壓力爆發後歸於寧靜,並不代表他們放下了各自的歧異、消除了衝突的肇因,但對於這一項驚人紀錄,如此也已經足夠。這說明了對於合作完成某項目標,我們不必期待人與人之間能徹底互相理解,而要認識到翻越大山之後大山仍永遠存在,重要的是互助翻越的過程和保持一顆赤心。曲終人散、分道揚鑣乃人生常態,但與夥伴實現孤軍奮戰所不可能實現的目標,卻會成為我們各自餘生的寶藏。

《赤心巔峰》越野跑者古明政(右)與周青(左)奔走於瘦稜上探勘路線/活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提供

要說本片唯一的遺憾,就是結尾時缺乏力道與連貫性,未能首尾呼應,就像廚師忘了為佳餚灑上最後的調味料;但瑕不掩瑜,電影流暢的節奏正似雙人組輕快腳步,扣人心弦之餘,更能激發觀眾對台灣山岳風光的無限想像與嚮往,是一部即使不上山、不懂越野跑也能享受的罕見山岳運動紀錄片,值得推薦。期許當越來越多人踏上群峰後,也能藉由共通的感動連成一片,形成沛然莫之能禦的進步能量。

《赤心巔峰》將在2023年12月15日全台上映。更多詳情請見官方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peaks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著作由城市山人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 授權條款釋出。

留下訪客的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