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入園證看登山活動發展:冒名申請與原住民族傳統領域

一般人申請入園證的時候,第一個條款頁都是點點點就過去了,但如果細看其中內容都能瞧出一些端倪。這篇文章就拿雪霸國家公園的條款(2020-3-16)當範例,探討一下已經發生的與正在發生的事情。

先不論無痕山林、登山安全相關的老生常談,今天看到的第一條是偽造文書罪和使公務員登載不實罪,顯示雪管處已開始重視「冒名申請」這個現象。其背後的原因大家都清楚,就是因為僧多粥少,讓雪主東線、四秀線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不肖人士用人頭搶占床位、營位的亂象已非一日之寒。

我朋友還碰過更誇張的事情──他們曾經合法申請到桃山營地,結果到了現場卻被未申請的團體霸佔位置。說穿了,就是投機取巧的人不在少數,申請到A營地結果跑去B山屋試試運氣 (或是根本沒申請),搶先佔到位置還希望後來者寬宏大量,擠一擠就好了,反正山友都是好人,何必為了這點小事動氣?

法治觀念嚴重不足」──我只能這麼形容。

我了解確實有一群山友不太把入山入園申請當一回事,但通常是一日來回或是走特別路線的人;就算是熱門路線上偷跑,營地夠大也就是默默地躲到邊緣處藏身,不太可能自找麻煩和其他人起糾紛。然而,一條路走百樣人,我們身邊絕對會有得寸進尺的傢伙存在,雖然實際上執法困難,還希望大家遇上了一定要據理力爭。

對比之下,玉山與太魯閣國家公園都未見如此條款,所以說是因為雪霸轄區內冒名申請的案件數特別多,抑或單純是雪管處態度比較積極,就不得而知了。


原住民傳統領域

以下是入園證條款原文與擷圖:

1. 請充分認知本園區多為泰雅族及賽夏族眾社群之傳統領域。
2. 請各登山隊伍友善對待高山協作員,彼此互相尊重,建議各登山隊伍進入本園區時,自主聘請本園區周邊部落之在地原住民族人擔任隨隊嚮導,協助各登山隊伍理解並認知泰雅族及賽夏族千年來與大山共生的態度與智慧,以實踐本園與在地原住民族之夥伴關係。
3. 本園期許各登山隊伍進入本園區,如遇在地原住民族人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時,能以欣賞並尊重的態度駐足參與或對話,給予在地族人努力於文化傳承與保存最大的支持與鼓勵。

所以就如同我以前所預測,蔡政府連任成功後,原住民轉型正義這個上位政策持續推進,就連登山活動上都越來越有存在感。很多人不會認同這一點,覺得原住民族只是圖著佔山為王,卻忽視了族人在歷史上一直是被掠奪的那一方。再說,國家公園這個建議並非強制性,只是想透過宣導來保障原鄉的工作機會罷了。

說更直接一點,文化之延續在於人,而工作在哪人就會在哪,族人假如能在靠近部落的地方工作,也就是能增加保存文化的機會。不然依照原鄉人口外移嚴重的近況,原住民族文化別說是保留了,消逝恐怕才是逐漸迫近的命運。

至於雪霸的傳統領域在何處?目前查閱網路資料,可看到2016年在觀霧一帶的泰雅族Skaru部落群有過抗爭,更早的話在2006年就有五峰鄉一帶的賽夏族人和雪霸簽訂夥伴關係,顯示部落的力量早就在體系之內紮根,而且一直在持續爭取權益。

最近動態呢?坦白說,劃立傳統領域是個令公部門非常頭痛的問題,所以現在還是在求取共識的階段中,和登山活動的關聯還很難說。起碼現在觀察到部落比較在意土地的「諮商同意權」,主要在於土地的開發、使用方面,對於猶如過路客的山友並未有著墨。

但可以肯定的是,未來在各熱門路線上應該都能見到越來越多的原住民族登山嚮導 (高山協作員就不用說了)。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著作由Mountain Urbanite – 城市山人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授權條款釋出。

留下訪客的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