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須知】先學會走路,再去爬山吧!

走路?走路不是人人都會嗎,為何要特別學?其實這個道理就跟呼吸之於瑜珈一樣,明明是大家都習慣成自然的動作,換了場景卻會成為一門學問。登山亦同,平地上大家都會走路,但在路況多變的山上,我們可能會碰到陡上、陡下、爛泥、碎石坡、倒木、溪流等不同考驗,甚至還要加上雨、霧、雪等天氣因素,以及日夜對觀察力的影響,這就讓走路成為了最重要的登山基本功。

但遺憾的是,許多新手不懂得循序漸進的道理,在自己人生頭幾次行程中就犯下錯誤,輕者動員救難人員救出,重者屍身吊掛下山。

2020年是國際疫情之年,人民無法出國旅遊,自然將目光轉向了戶外,尤其是風景宜人又對健康有益的健行活動,一時之間成為大熱門。然而由於臺灣長年缺乏登山教育,一般民眾一不知如何衡量自身體能二不知如何利用工具避免迷路三不知如何針對不同行程準備裝備和食糧,這三個不知引致了絕大部分的山難。從2014年到2018年,平均每年有221件山難發生,但光是2020年的8月底截止,就發生了近300起山難事故,十分驚人。

accident action adventure aid

近年山難頻傳,累壞了臺灣的救難人員。 / Photo by Pixabay on Pexels.com

簡單來說,就是這群人腦中想像的爬山,幾乎毫無風險觀念可言,似乎認為只要輕裝然後一直走就能抵達終點,就像是爬象山或陽明山一樣。


好好走路:新手最常忽略的基本功

在以前協會和社團帶領行程的時候,隊內的資深領隊或嚮導自然會手把手的教導新手怎麼在山裡「走路」,比如說行進節奏和呼吸控制、登階時怎麼踩較好、碎石坡上怎麼走較理想,陡上和陡下的踩點怎麼找、橫渡踩點、過溪點如何判斷、喝水和吃行動糧的時機等等。

但如今,這類社團組織逐漸走下坡,民眾多跟著商業團或自組隊登山,但後者發揮的教育功能受限。商業隊伍的嚮導主責在於帶隊平安下山,和隊員自會保持專業關係,不似社團時代的「師徒制」領隊一般態度嚴厲。再說服務業素有「以客為尊」的風氣,他們又何必對隊員說三道四,若引客戶不快豈不是抬石頭砸自己腳嗎?

商業隊伍中嚮導和隊員的互動有限,難以發揮教育功能。 /圖:作者自攝於雪山東峰下

自組隊伍亦同,許多人對領隊的職責認識不清,或是認為上山大家風險自負就好,又或是自身經驗不足,難以以身作則。尤其是只求接駁方便的「共乘團」,行程開始後各憑本事,新手更是身陷險境而不自知。

在瑞士的步道分級制度裡面,第二級(T2)山區健行(Bergwandern)路線的描述中即要求訪客需具備不錯的行進能力(Trittsicherheit),正說明了連走路都不會,可別貿然上山找麻煩!


經常被忽略的「循序漸進」

怎麼樣才是「會在山上走路」?我曾聽過一個新手踢鐵板的故事,值得大家思考一下。

這位幾乎沒有登山經驗的新手,要跟團去挑戰一日單攻志佳陽大山的行程,但身為健身教練的他絕非毫無準備,行前勤奮地做了許多登階運動。然而在實際行程中,累垮他的不是上坡,而是下坡──除了兩者的肌肉運動截然不同 (向心收縮 vs. 離心收縮)之外,他心態上也認為不需要擔心下山,未預料到山上地形多變,跟健身房環境大相逕庭。空有肌力但不知道怎麼踩和怎麼發力,到頭來只會讓自己累得更快而已。

只有實際上山才能學習怎麼走路。 / 圖:作者自攝於雪山一帶

好在協會的領隊相當盡責,最後總算摸黑護送累壞的他下山,沒有釀成山難。

相信看到這裡,大家都能體會到:在山裡走路要走得好,是一件需要累積經驗的技能。不幸的是,許多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連如何在不同地形上走路都不熟悉,就貿然挑戰變化多端的百岳路線,輕則有驚無險,重則墜谷身亡。

有跟著登山隊伍一起行動的山友,一定看過嚮導或協作三兩下就度過濕滑或困難的地形 (甚至還負重),然後說「這沒什麼啦!」;另一方面,卻有人會在中途卡關,即使隊友盡力指導,仍得耗費大把時間才能通過,這就是走的好與不好的差異。一個無經驗的人跟隊爬山,自己心驚膽顫不說,還會拖累全隊的進度,增加全員的風險,實在是不值得鼓勵。

那麼要怎麼循序漸進呢?最好的方式,就是從離城市近的郊山開始。雖然我人生第一座百岳就是玉山,但起碼小時候也常被老爸帶著在陽明山一帶勤走野徑,在沒有石階步道的地方磨練出了一定的腳感。


推薦的郊山練習路線

以個人走過3趟的陽明山東西大縱走為例,因為道路接口多、公共交通便利、補給點多、撤退點多、收訊良好、路況變化豐富,我認為是北部最適合拿來訓練的路線了。初學者可以從攀登七星山或大屯山開始,藉著鋪設好的石階登頂,感受身體在連續爬升下的反應,和抓適合自己的行進/休息節奏。

舉例來說,從冷水坑上七星山主東峰的步道,就適合新手拿來鍛鍊體能。/ 圖:作者自攝

下一步,就可以去大屯山西峰和南峰一帶體驗所謂的「土路」步道,相信不論是上或下都會給初學者一場震撼教育,尤其是潮濕易滑的時候,就算有繩子和鋼柱輔助都不是太容易──但腳感就是要透過這樣的過程鍛鍊。但這樣的場地同時也有不少岔路,還是建議先學會怎麼用登山導航app + 離線地圖

大屯山西峰和南峰的步道偏天然原始,適合進階者磨練腳感。 (臉是碼掉的,不是靈異照片) / 圖:作者自攝

最後一步,就是考驗自身單日長距離行走能力的時候,分開挑戰東西兩段(東段:風櫃口 – 小油坑服務站;西段:大屯山主峰登山口 – 清天宮),或一次將陽明山東西大縱走十連峰走完吧!

但若是中途發覺自己身體狀況不好,或是天氣驟變、進度不如預期 (例如時間已經傍晚),請不要勉強自己,趕快找最近的公車站搭車下山吧!純以體能來說 (不包括高山症、氣溫等因素),我認為只要能將總時間壓在10 – 11小時左右,以正常行程規劃走百岳路線就不成問題

補充說明:爬高山百岳路線,由於海拔高度上升讓大氣壓力下降,導致氧氣分壓降低 (白話來說就是會呼吸的更辛苦),因此比起郊山路線更需要游刃有餘,才有體力應付突發狀況,所以上述時間抓得比較嚴苛。

頂山石梯嶺步道中可經過一片優美的森林,是大縱走路線中令人身心舒暢的一段。 /圖:作者自攝

如果還想要更進一步,可以考慮負重挑戰。只要新手願意循序漸進,多走幾次,體能和腳感方面絕對會有脫胎換骨的改變。

至於中部的話,有山友推薦初階去大坑步道,進階去谷關七雄;南部的話則是尾寮山登山步道,或是雲嘉七連峰縱走 (還可以擴充到十三連峰)


行進技巧的常識

雖然走路是靠自己學最理想,但其實還是有一些可以教的常識。在過往的山難之中,其實不少的失足墜崖案例都被認為是可預防的狀況,並非只能怪罪於山友運氣不好,以下整理一些前輩的經驗:

  • 在行進時,登山鞋的前掌與後跟要同時著地,使鞋底的摩擦面增大,就可以增加在坡面上的駐留力。
  • 倒伏的箭竹、芒草,傾斜的樹根、石塊,斜坡硬地上的碎石顆粒,光滑石塊上的岩角,都可以讓人滑倒。
  • 登山鞋齒槽深邃,在泥地和粗糙的石面上雖然穩定,但在光滑的石面上卻無抓地的作用,更容易使人滑倒。
  • 登山時必須放平腳掌慢行,才能穩定。
  • 在平坦或緩坡草地上摔跤不要緊,在崖壁邊緣、亂石堆上或溪流旁邊,就必須特別小心,不幸墜崖或落水就有生命危險,摔在石塊上也可能重傷。
  • 遇上不確定的地形,切勿立刻將重心腳放上,而要出「試探步」評估踩點是否穩固,若不穩可考慮用試探腳夯實再行。
  • 使用登山杖者,記住它只是輔助,盡量不要將身體重量都壓上去,若是在步道邊緣不慎戳空則有摔落之虞。
  • 陡下時可考慮以背往後的「背下」方式,除了穩定重心之外,用腳尖找踏點會比腳跟來得有效率。
  • 隨時注意前方路況,不要光顧著看風景而放鬆注意力;拍照或被拍時也要小心自己站的位置。
  • 正確使用登山杖可幫助我們在不平的地形上保持平衡。
  • 即使有頭燈照明,夜間行進仍然風險較高,尤其是在度過危險地形的時候。一般來說會建議在下午2點左右就要抵達山屋或營地,才會有足夠的容錯空間。若是對路況不熟,切勿摸黑硬闖!

先學會走路再上山的最佳範例,就是雪地行進。若未經妥善訓練,就算有冰爪也不見得100%安全。 / 圖:作者自攝於日本槍岳一帶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著作由城市山人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 授權條款釋出。

3 comments

高 清南

給新手的忠告好文,借分享在登山社團。

城市山人

分享沒問題,但請記得註明出處,謝謝~

謝謝您的分享文章
對登山新手有莫大幫助

留下訪客的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