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14座超過8,000公尺的山峰,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和喀喇崑崙山脈,其中稱為「殘暴之山 (Savage Mountain)」的世界第二高峰K2 (8,611m),向來被認為是清單中最難爬的前幾名。但2020疫情年的年底,這兒卻迎來了一場不尋常的盛會,讓K2冬攀頓時成為最熱門的國際登山界話題。
【新手須知】先學會走路,再去爬山吧!
走路?走路不是人人都會嗎,為何要特別學?其實這個道理就跟呼吸之於瑜珈一樣,明明是大家都習慣成自然的動作,換了場景卻會成為一門學問。登山亦同,平地上大家都會走路,但在路況多變的山上,我們可能會碰到陡上、陡下、爛泥、碎石坡、倒木、溪流等不同考驗,甚至還要加上雨、霧、雪等天氣因素,以及日夜對觀察力的影響,這就讓走路成為了最重要的登山基本功。
國外的月亮沒有比較圓: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露營潮
從環境的差異,反思臺灣山域活動的未來
加羅湖紅閘門的故事:部落共管與山域觀光之路
2020年7月,通往加羅湖的道路設下了一道嶄新的閘門,讓前往登山口的距離延長不少,引發網路上不少討論。公告言明「外地遊客未經許可進入四季部落傳統領域土地,經常壓壞水管、任意停車、亂丟垃圾與大小便,嚴重造成對部落社區的干擾與負擔」,引發網路上一番熱議。
人的問題,動物來承受
看封面照片,山羊怎麼會被直升機吊掛?發生了什麼事了?好像有點喜感?事發地點在美國奧林匹克國家公園(Olympic National Park),該處的野山羊(非原生種)太過渴望人類的尿液,竟然開始主動騷擾甚至攻擊健行的民眾。於是2018年的時候,管理單位出手了。
【臺灣登山人文課】觸怒了誰的山神:一個毫無根據的說法
俗話說得好:舉頭三尺有神明、寧可信其有,民俗信仰充斥著臺灣的漢人社會,是個相當普遍的現象。若我們將場景從平地切換到廣大的山林之中,也會聽到有人提起「山神」兩字,尤其好見於網路評論和媒體的標題濫用之中。山區道路上發生車禍,可以說是觸怒了山神;在山上做了引發爭議的舉動,也可以說會觸怒山神,那麼山神對於臺灣人來說,究竟是甚麼樣的存在呢?
素密達斷崖的鐵梯:我們的山域管理指導原則,在哪裡?
素密達斷崖的「鯊魚劍」鐵梯爭議,大家說鬧得兇不兇?甚至有些人可能覺得討論熱烈的莫名其妙,是吧?假如大家都對國際上步道建設的指導原則有一定了解,就會知道雪霸國家公園確實是有思慮不周之處。這類設施並不能獨斷專行,而必須在前期規劃階段就和民間和專家交換意見,協調園方和訪客的期待。
【若要從此過,留下買路財?】 ──原住民傳統領域與登山活動的展望
因緣際會之下,我近期參加了林務局委託學界辦理的訪談會,其目的是針對國有林地上的某中級山熱門健行路線與當地部落的狀況交流意見並提出建議。我從中學到了很多,也隱隱約約能看到未來登山活動的發展脈絡。
從教育部「登山活動應注意事項」看山岳政策的可能性
對山岳政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目前的登山活動的主管機關是體育署,但有些事情還是得要身為頂頭上司的教育部來做。2019年5月29號,行政院召開研商登山活動管理相關事宜第3次會議,請教育部訂立「登山活動應注意事項」。2020年4月20日,教育部推出7點指導規範,雖然沒有強制力,但可以從中看到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