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的月亮沒有比較圓: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露營潮

上個周末,美國網路上流傳著一張山上帳篷村的照片,地點位於北卡羅萊納州的麥斯派屈山(Max Patch)山頂,同時也是阿帕拉契山徑(Appalachian Trail)途經的著名地標。此地山頂平坦且植被低矮,擁有360度良好展望之外,離最近的道路也差不多只有數百公尺的距離,但根據報導,平時最多大約只有個位數的露營者會來此地,上週卻達到了30 – 40帳的規模。

30 – 40帳而已?看到這裡,大家應該都笑出來了──這種規模別說是跟日本比,就連假日的戒茂斯跟加羅湖都可能輕易超過吧!但問題並不是出在人數,而是「國民素質」上。一位以健行活動為主題的美國網紅表示,他在現場找到露營者丟棄的威士忌酒瓶、餐食的打包袋等等,最後裝了5袋垃圾下山,還有4個枕頭、3張毛毯和1輛輪胎壞掉的推車。
 

教育不可能盡善盡美

由於美國的疫情仍然嚴峻,民眾越來越喜歡往戶外跑,讓許多地方飽受人潮之苦,這一點我們台灣人也絕對看得懂。那麼這個案例有什麼特別之處呢?這兒雖然離道路近,卻是毫無規劃和管制的地帶,所以現場沒有管理員、廁所或垃圾桶。
LNT在美國推了25年以上,和5個最大的聯邦土地管理單位合作,有用嗎?事實證明,面對如大海一樣深的「社會大眾」,教育永遠都不夠,而政府也沒有足夠資源監控全部的公有地 (好在台灣地方小很多 😅)。
 
美國人的素質絕對沒有大家想像中的好,甚至平均上來說可能是差勁的很。但起碼在國家公園這種管理完善又有錢的地方,任何人造成的問題都有長短期對策。可是如果是在管理資源比較稀缺的地方呢?如諸位所見,就是這樣。(偷偷說:我們的國家公園和林務局在這方面也是資源有限的狀態)
 
雖然美國第一代的戶外環運先驅鼓吹野外不該有人造設施,但也有聲音認為,當時的環境和現在的環境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當越來越多沒經驗的人民走向戶外,你又無法阻止他們去,那就應該順應趨勢,在鄰近道路的熱門地點建立基礎設施,控制人為活動的衝擊。
 
另一招是加強巡邏與加重罰則,但我們知道在戶外空間蒐證與取締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任務。就算管理員身在現場,也不可能用影分身之術隨時盯著這麼多人吧。

專注教育,保持耐心

通常國外講到這個議題,結論還是加強教育,而且不只是傳統的管道 (告示、網站資訊等),還要利用社交網路的力量,喚醒更多人的環保意識。
 
我們自己也要瞭解,一味仇視登山客或是高喊封山,其實並無建設性可言。這個時代,登山客來自我們的街坊鄰居、巷頭巷尾,他們就是我們,我們就是他們,怎麼分?有人完百了依然會丟垃圾,有人只爬象山但卻能垃圾不落地,素質不一的問題本身無解。
 
反而我們可以討論的是,教育該怎麼做?如果政府和社會都認同人民戶外休閒的需要,那麼是否應該擴充基礎設施,改以環境基金等付費制辦法來確保永續性?但山域建設又是否該有其限制,不是任何地方都能這樣做?當大家都願意從理性出發來討論這些事情,先從小小的共識出發,從涓滴匯聚成流,我相信未來一定會更好。

報導連結:

https://www.backpacker.com/news-and-events/massacre-max-patch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著作由城市山人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 授權條款釋出。

留下訪客的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