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登山人文課】觸怒了誰的山神:一個毫無根據的說法

俗話說得好:舉頭三尺有神明、寧可信其有,民俗信仰充斥著臺灣的漢人社會,是個相當普遍的現象。若我們將場景從平地切換到廣大的山林之中,也會聽到有人提起「山神」兩字,尤其好見於網路評論和媒體的標題濫用之中。山區道路上發生車禍,可以說是觸怒了山神;在山上做了引發爭議的舉動,也可以說會觸怒山神,那麼山神對於臺灣人來說,究竟是甚麼樣的存在呢?

作為這篇文章的引子,就拿一個時事舉例:玉山主峰是臺灣最熱門的高山,訪客絡繹不絕。同時,這也是個網路媒體與社群平台發展興旺的年代,無論是出於何種理由,民眾獲得了更勝以往的自我展現管道,其中自然會有人選擇與眾不同的方式,例如像新聞中的男子一樣,赤身裸體地一屁股坐在山頂石碑之上拍照留念,並在照片上傳後於網路上引發許多爭論。這時候,一定就能聽到有人說「山神不開心」、「觸怒山神」了。

新聞連結: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196715

但我這一篇想討論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被許多民眾和媒體濫用的「山神」兩字,以及我們看待此事應有的客觀角度。


山神山神知多少

我知道世界上有些地區之中,存在著傳統信仰與登山健行活動的衝突與互動,特別整理如下,讓大家在看臺灣之前有個參考基準。

⛰️〈喜馬拉雅山脈諸國與西藏〉

位於不丹的岡嘎本孫峰(Gangkhar Puensum, 7570 公尺),就因為政府從1994年出於尊重信仰的理由,禁止攀登6,000公尺以上的山峰。隨後,更在2003年再因環保因素完全禁止登山活動 (應該是看到了鄰國尼泊爾的慘況),據信使之成為現在世界上最高的未登峰。

世界第三高峰干城章嘉峰(Kanchenjunga, 8586公尺)於1955年英國首登之時,兩位登山者由於尊重當地錫金人(Sikkimese)的信仰,刻意在離山頂數公尺的地方打住,保持極頂處不受凡人侵犯,這不只流為後世佳話,也成了日後攀登這座山峰的默契 (至於其他隊伍有沒有嚴格遵守,就不知道了)。類似的情況也可見於1957年的魚尾峰(Machhapuchhre, 6993公尺)英國遠征隊,在距離峰點150公尺處刻意折返,但此後政府就禁止攀登了。

從干格塔克(Gangtok)眺望干城章嘉峰。Photo credit: Johannes Bahrdt / CC BY-SA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

著名的西藏健行行程「轉山」所繞的岡仁波齊峰(Mount Kailash, 6638公尺),同時是四個宗教的聖山,又鄰近幾條亞洲大河的發源地,一來尊重信仰,二來保護水源,所以禁止任何登山活動。80年代中期,中國政府曾發給傳奇登山家萊茵霍爾德‧梅斯納(Reinhold Messner)攀登許可,但這位義大利人拒絕了;2001年曾有謠言指出一支西班牙隊伍申請到了許可證,引發國際輿論沸騰,當時梅斯納就表示:「如果我們登上了這座山,就等於是攻取了人們靈魂的一部分。岡仁波齊峰既不高又不難,我建議他們去尋找別的挑戰。」隨著中國政府出面闢謠,此事不了了之。

藏傳佛教八大聖山之一,四個宗教的共同聖山──岡仁波齊峰。Photo credit: Heringf – QuartierLatin1968 18:19, 15 February 2006

‧ 岡嘎本孫的原意:神靈三兄弟的雪白之峰(white Peak of the Three Spiritual Brothers)
‧ 干城章嘉的原意:高山白雪的五個寶藏(the five treasures of the high snow),當地信仰中女神尤瑪‧三芒(Yuma Sammang)的居所。
‧ 岡仁波齊的原意:雪之珍寶(precious jewel of snows),印度教中是濕婆神一家的住所、佛教中他是宇宙的中心須彌山,等等。

※封面照片正是岡仁波齊峰喔!一座超美的聖山。

🗻〈日本的山岳信仰〉

日本有著獨特的山岳信仰,從被列為世界遺產的富士山和紀伊山地即可見一斑。自中國大陸傳入的佛教與本土神道教結合之後,僧侶不只開始將山林當成靈修的場所,足跡還進入深山蠻荒地帶,認為此舉可增進修行的效果。素有東方馬特洪峰之稱的槍岳,即是由播隆上人首度登臨,甚至為了保障信眾的安全建立了山小屋和鐵鍊。由此可知,宗教信仰並不一定會封山,反而還可能是個開山的力量。

參考資料:http://www.alpineclub.org.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cw-06&Rcg=36

🌄〈馬來西亞的神山〉

看玉山裸照的新聞中,玉管處副處長說2015年曾有外國遊客在馬來西亞神山山頂拍裸照,然後發生了大地震,就被當地居民認為是觸怒了神靈。無獨有偶,我今年去神山健行的時候,就和帶攀岩徑道活動的當地嚮導聊到此事,結果那位膚色黝黑的大哥笑著說:「這兩件事情之間從科學上來看毫無關聯啊!地震怎麼會跟山神有關哩?大概只有村裡的老人會碎碎念吧!」

從山腳眺望京納巴魯山(神山)。Photo credit: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633954

整體而言,可能是年輕一輩的緣故,擁有不同的觀念與知識,讓他對這件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再說,神山是一座徹底觀光化的山,也是當地社群的重要收入來源,怎樣對山才是不敬,他們解釋上自然會有很高的靈活性。

‧ 神山名字的由來眾說紛紜,其中一個的意思是受尊敬的亡者之地(the revered place of the dead)。

🧗〈美國的魔鬼塔案例〉

美國的情況可能是另一個極端,身為一個原住民沒什麼地位的自由國度,幾乎無人在乎他們的傳統信仰。在懷俄明州東北的魔鬼塔(Devils Tower)是個國家紀念區(national monument),同時也是個攀岩勝地,曾帶領美國隊遠征K2未果的登山家弗利茲‧威斯納(Fritz Wiessner)就在1937年以現代攀岩技術首登其高達265公尺的火成岩石壁,而且全程只用了一個岩釘。

高聳突出的魔鬼塔,據信是火成岩岩盤受侵蝕所形成,同時也是附近數個美洲原住民部族的傳說之地。
Photo credit: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615805

然而,這個地標同時也是周圍數個平原部族的聖地,所以近年興盛的攀岩活動引來了原住民領袖的批評。那攀岩的人回覆是啥?答案是「誰管你」,這個地方是國有地,我們有權這麼做。(但如果是在印地安領地的話,情況就對原住民有利)

最終經過協調,攀岩群體才同意在每年6月,也就是部族舉行儀式的時候暫停活動,但這充其量也只是個無強制力的君子協議,少數人認為政府不該因宗教信仰妨礙自由,甚至對國家公園發起訴訟呢。

綜上所述,大家應該初步瞭解了山岳信仰的多元背景,以及與現代登山活動、體制文化的衝突。然後我們就可以繼續往下看臺灣的情況。


臺灣人有山岳信仰嗎?

讓我們將目光移回臺灣,面對一個事實:在台漢人的山岳信仰十分淺薄,或者極端一點說,還留著漢人先民對原住民族的偏見殘跡

漢人和臺灣這塊土地相處的時間還不夠久,加上早年山域地帶因原住民活動形同禁區,並沒有機會發展出自己特色的山岳信仰。雖然在山地能看到土地公廟,但我們熟悉的土地公是為身為農業民族的漢人而生,起初是祭祀大地的對象,後發展出多功能的神祉,例如保護鄉里、確保收成等;然而在臺山域的土地公廟,就我這幾年的觀察,要不就是淺山地帶因為曾有人屯墾定居而建,要不就是像淡蘭古道一樣,為往來行商走卒為求旅途平安而建,代表的並非山岳本身,而是一塊有人為活動的區域。至於主要屬於客家人傳統信仰的三山國王,大家都知道是發源於中國大陸潮州的山神,只是被先民套用到了臺灣這塊土地上而已。

位於牛池灣村的三山國王廟。Photo credit: 由 Stewart~惡龍 – 由上傳者拍攝。Captured by uploader., CC BY-SA 2.5,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608808

許多人連山岳信仰為何都解釋不清楚,倒是很懂魔神仔、紅衣小女孩、黃色小飛俠、嘉明湖外星人。血淋淋的事實就是:沒人知道山神是什麼,鬼故事懂得還比神多,大家操持著「老佛爺要放在心裡尊敬」概念,道聽塗說、人云亦云。

相較之下,世居此地的原住民族擁有與山林緊密結合的泛靈信仰,跟山神較有關連,但將其名號掛在嘴邊的人們,又瞭解其的信仰系統嗎?多半不是,或根本99%不是,每人心中都有自己版本的山神,才是真相。看到別人的行為不順眼,就也就抬出神的名號,搏扶搖而直上到一個空虛的道德制高點。

所以說,在山上發生了何事,就以公共場合的禮儀與公德心面相視之,所謂的「山神」對在台的漢文化圈來說,只是個虛無飄渺的概念,不似他國的山岳信仰具有歷史悠久的信仰系統。三角點的基石亦同,比起大肆宣稱踩上去會觸怒山神,不如就單純當成一個公物或遺跡來看待。莫忘了,在日、台政府接力搬運各式石柱上山之前,那裡什麼都沒有。


凡事講個尊重

在我的觀念中,我們入山就只是講究個「尊重」兩字,尊重彼此、尊重環境、尊重他人信仰。山下應是如此,山上也無不同。

我本身無宗教信仰,先祖更不住在臺灣,但我知道這是原住民的老家,我願意跟著你一起在香菸、米酒之前默禱,向祖靈打聲招呼,助我們行程順利;我知道你的獵場也是我所關懷的環境,所以願意付出一份心力共同守護他。公共場合講究的是禮貌,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行為模式,尤其是玉山這種熙來攘往的健行熱點,想要赤身露體拍照留念,就必須考慮到社會觀感如何。

當然,信仰是個人自由,但假如信仰只是建立在以一己好惡為準的口舌之快,那麼還有值得尊重的價值嗎?見仁見智。我最後舉個例子吧,多日健行的時候見到前方烏雲密布,我們可能都會向山神默禱不要下雨,或是登臨山頂感謝山神一路相助,這是人之常情;但假如是要用一個模糊的信仰來指責他人,那就顯得十分無知了,不妨多去瞭解原住民族的傳說再發言吧。


參考資料

1. 民間信仰(總論) – 全國宗教資訊網 – 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26
2. 族群總論(傳統信仰) – 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 http://www.tipp.org.tw/aborigines_info.asp?A_ID=1&AC_No=5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著作由城市山人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 授權條款釋出。

留下訪客的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