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義大利與瑞士交界處的馬特洪峰高達4,478公尺,除了是歐洲阿爾卑斯山脈最醒目的山峰之一,更是國際登山界極具代表意義的存在。然而那些攀爬馬特洪峰的近代登山者,大概怎麼都無法預料現在的情況:「氣候變遷」正在讓這座山解體中,大幅增加落石的機率,使得登山活動比從前更加危險。
山人岳評
針對岳界情勢、時事的評論集,其中有見於大眾網路媒體的新聞,也有分析台灣岳界概況的文章。
風險與責任:從荷蘭的夏令營傳統看台灣教育
在我升大學的那年暑假,家裡怕我太過遊手好閒,於是送我去參加一個夏令營。印象中我們有個溯溪活動,結束後工作人員跟大家說要自己找方法回營地,於是我就和幾個新認識的朋友一起傻傻地沿著公路跑回去。
商業登山活動:依賴心理和消費者意識
我們帶著每人本來就不同的性格、好惡和觀念,從不同的出
登山環境現況:假日登山客的悲歌
不說別人,我正是貨真價實的「假日登山客」一族,如果想
聖母峰的榮耀:商業化與登山精神的質變
誰都沒料到,2019年讓聖母峰躍入新聞版面的原因,竟
如何在步道上保護自己:國內外媒體報導的比較
這些年來,我同時關注美國和台灣媒體對於戶外事故的報導
我們的山林,不需要多餘的塑膠布條
我認為關於布條的爭議,並不是在於該不該綁,而是綁的地
「Free Solo」赤手登峰:一篇反思台灣戶外環境的電影觀後感
就如同我生命中許多擦身而過的機會一般,當我意識到該買票的時候,這部片的門票早已搶購一空,幾家歡樂幾家愁。但機緣巧合之下,以前我一位在登山時認識的朋友伸出了援手,讓我能夠參加這部甫獲第91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電影的台灣首映會。
台灣封山史:過去、現在與未來
臺灣人民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但我們在登山活動上的發展時間除了不長之外,還受到近代原漢衝突、保守政策的影響,故尚未產生兼顧自由及安全的完善體制。本文就從歷史的角度解析臺灣的封山歷史,串連清治時期、日治時期、戒嚴時期至千禧年後的山岳政策,各有不同著墨。深入探討法規、體制之餘,也望能為後世留下一筆參考資料。
結果論:那些未被提及的準山難
故事的開頭,我先講個親身經歷。有一天晚上,我正開著車在宜蘭鄉間道路行駛,車速低於速限,突然之間旁邊小巷竄出一位騎機車的阿伯,雙方都嚇得緊急剎車,好在沒有出意外。雖說阿伯未觀察左右來車就貿然衝出不對,卻還是怒目橫眉地瞪了我一眼,念念有詞的揚長而去。假如他出來的速度再快一點,我可沒把握能煞得住車,這就成為一樁車禍了。好在誰也沒碰著誰,大家就當作沒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