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與責任:從荷蘭的夏令營傳統看台灣教育

在我升大學的那年暑假,家裡怕我太過遊手好閒,於是送我去參加一個夏令營。印象中我們有個溯溪活動,結束後工作人員跟大家說要自己找方法回營地,於是我就和幾個新認識的朋友一起傻傻地沿著公路跑回去。

方法也就只有兩種,要不就是路邊攔車,要不就是靠著自己的雙腳。當時的我跑到一半就累癱了,但團隊早有準備:有幾台延後出發的小巴士,正沿路撿我們上車呢!我才恍然大悟:原來留在原地耍賴的人就直接上車了,那我跑得半死是為了什麼?

外媒報導連結:《A Peculiarly Dutch Summer Rite: Children Let Loose in the Night Woods》https://www.nytimes.com/2019/07/21/world/europe/netherlands-dropping-children.html

言歸正傳,這個簡化的翻譯報導講的是一項尼德蘭(舊稱荷蘭)的童軍傳統:「dropping」,有趣一點的中文翻譯可為放生或丟包,對象是即將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大約11歲未滿12歲。尼德蘭人民認為,這個年紀孩子的教育之窗即將關上,必須要透過這個活動讓他體驗到「自決」的滋味,在邁入青春期之際培養應有的獨立精神

與其說是刺激的活動,不如說是幫助孩子成長的活動,但由於過去也曾發生過致死車禍案件,所以當局新增了很多行人安全方面的預防措施。遺憾的是,假如場景換到了台灣,想必立刻會遭受輿論批評、政府嚴管,馬上辦不下去了吧!

報導也有不確實的地方:紐約時報的原文中,孩子們是沿著郊區的公路前進,並非像是記者誇大其辭的森林探險。任何一個懂得風險管控的團隊,都不可能貿然放沒有經驗的孩子進野地之中。


反思我們的教育觀念

華人文化偏愛聽話的乖巧小孩,採上對下的單向關係。任何有獨立精神的孩子,在父母或師長眼中都是叛逆、是異端,所以比起溝通和調整,更容易受到整肅和懲罰。

我非常不認同這種做法。因為一個永遠跟著嚮導爬山的人,落單迷途時就無法找到出路;一個永遠受家長保護的孩子,長大之後也只是個沒有安全感的巨嬰。

之前去台東達魯瑪克參加志工計畫的時候,原住民大哥也提過他們會給青年族人辦「叢林奔跑」活動,大意上是讓一個人在夜間從某A點出發到B點,在漆黑的山區道路上獨自面對這段旅程,獨自面對自己的心魔。有時候,大人還會藏身路邊的墳墓區,準備一些道具、發出怪叫來嚇嚇他(也可能因為對象姍姍來遲而被冷得哇哇叫)。

一個人的勇氣、膽識和獨立思考能力,不只要透過這類活動激發,更重要的是要藉著考驗,在靈魂蓋上永恆的印記。一開始看著很難爬的山,我不也爬上去了?一開始看著很恐怖的黑夜,我不也闖過去了?回過頭來想,我以前辦到過這種事,我未來一定也行!

如此一來,我們才有從內而生的安全感與自信心──這正是現今的教育體系下,孩子們最缺乏的一環吧。

Photo credit: Dmitry Kostyukov for The New York Times

留下訪客的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