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5點鐘,相約巨石頂看日出的人們紛紛鑽出睡袋,只是想不到旭日完全被龐大的中央尖山給擋住了,只能抱著遺憾攀下。所以如果你也想要到這裡看日出,還是睡到飽比較實在些!
登山
【死亡稜線】D4:中央尖西峰下甘薯峰東南鞍營地
經過了六天行程中最吃力的第三天,往後的路幾乎沒有危險地形,也不需要面對漫長的上坡了。一早在全台展望數一數二寬廣的「天空營地」(約3,450m)醒來,拉開帳棚拉鍊,南方的北二段、奇萊稜線、合歡群峰或展現平緩可人的原野,或寸草不生的崩地,或蒼綠繁茂的森林,分布在厚寬不一的無數山脊上,盡收眼底。
【死亡稜線】D3:中央尖山、死亡稜線和天空營地
相較於D1到南湖溪山屋和D2溯行中央尖溪,D3才是整趟行程的重頭戲,也是最為艱苦的挑戰。雖然我們住宿的溪邊營地位於瀑布和大高繞之後,比傳統的中央尖溪山屋還離中央尖山近一些,但今日仍要爬升逾1,000公尺左右,而且在最後水源處還必須裝公水1公升和自行酌量的私水。負重增加之餘,還得挺起胸膛面對令人聞風喪膽的死亡稜線,是登山者體能和意志力的極大試煉。
【死亡稜線】D2:南湖溪木屋到中央尖溪
因為所攜帶之雜物不少,收拾速度緩慢,我再度成為隊伍的最後一名,走在押後嚮導之前。這一天是本趟行程除了傳說中的死亡稜線外,個人最期待的一天──原因無他,就是我非常享受走在清涼溪流中的感覺。為了過溪,我特別購買了一雙運動涼鞋,只是入手時日尚短還沒機會充分訓鞋,結果初次上陣就是溯中央尖溪,希望腳可千萬要撐得住。
【死亡稜線】D1:勝光登山口到南湖溪山屋
放眼台灣的山岳,沒有任一條路線能比「死亡稜線」之名更具威懾力了。著名的「五嶽三尖」之中,中央尖山(3,703公尺)正是三尖之首,其型如角錐、氣勢驚人的山勢長年以來令所有登山者著迷不已。又因其南北兩側山壁皆為風化嚴重的碎石崩塌區,而北壁下方那危險的橫渡路線,就被冠上了這著名的封號。
【日本槍岳冬攀】D3──雪季的槍岳之巔
從起床、吃早餐(乾燥飯)快轉到天色微明的雪坡上,時間約為凌晨4點,我們已經超過昨日的折返點槍平小屋,開始沿著谷底往稜線緩緩前進。老當益壯的槍伯雖然出發比我們稍晚,一晃眼卻大幅超前我們,過不久就成為了遠方的一個小黑點。
【日本槍岳冬攀】D2──無聊的預備天
按照行程的規劃,我們有今明兩天可用於登頂,然而凌晨3點醒來吃早餐,4點摸黑起登之後,卻隨著天色逐漸變亮,觀察到稜線上的天氣十分惡劣。既然嚮導表示明天的預報頗為理想,我們決定撤回滝谷避難小屋,把希望通通賭在隔日的天氣之上。原來這就是「預備天」的功用啊!
風景中的我們,也是別人的回憶
沒有人喜歡當拖油瓶的感覺,但這卻是登山的常態。當我們瞠目結舌地看著嚮導或強者朋友「咻」一聲就過了崩壁陡坡,卻得忽視雙腿肌肉的抗議,蠻橫地命令自己的身體移動。
1978年聖母峰無氧攀登:登山家挑戰人類極限的故事
世界上有14座海拔超過8,000公尺的山峰,一旦越過那條界線,就進入了由瑞士醫師伊都華‧衛斯-杜農(Edouard Wyss-Dunant)於1953年定義的「死亡地帶(death zone)」。當時國際岳界普遍認為,由於氧氣含量過低,人類不只不可能適應高度,更別說是從事耗費體力甚鉅的登山活動了。
同徑異夢:隊友的選擇和尋找
每人不同的觀念、個性、經歷,都會給他不同的「山之道」,而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登山時若隊伍中有磁場不合的夥伴,1公里的路走起來就像5公里,甚至可能演變成非自願獨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