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登山的老前輩常常會叮嚀我們:「在山上,快就是慢,慢就是快。」若是細究其原因,不難得知過去的休閒登山者由於受限於科技、知識與裝備,普遍地在肩上背負著沉重的重量,再加上臺灣地形變化劇烈,又缺乏雪崩、冰塔等必須加速通過的客觀危險情況,所以養成了「慢」的登山哲學,這個觀念到了現在還是深植在不少山友的心中。
專題系列
針對不同主題的一系列文章。
探討登山研討會的作用及山林解禁
研討會的資金來源是政府標案,由內政部營建署(國家公園的上司)、農委會林務局(國有林地的主管機關)、教育部體育署(現在山域活動的主管機關)每年輪流舉辦,本質上是個用於「聆聽山友聲音」的官民溝通橋樑。然而,部分岳界人士卻會笑稱其為「一年一度的大拜拜」。實際上,它對於臺灣號稱擁六百萬登山者的環境影響力如何呢? Continue reading →
2019全國登山研討會:一場大方向的百路會師
所謂的「會師」,是如今登山界已成絕響的代表性活動,是我國登山黃金年代的錦上之花。他的大意是選定一座高峰或地理上明顯之處,派出多隻隊伍循不同稜脈前進,並全體相約某日於終點會合。過去我們曾有四大天王領銜的1971年「中央山脈大縱走」計畫,創下首度成功會師的紀錄。
一個好的嚮導 , 一個好的嚮導服務
世界知名作家海明威,曾有過這麼一句話:「in a calm sea every man is a pilot」,是什麼意思呢?在平靜的海面上,人人都是
解體的馬特洪峰:登山與環保的死亡交叉
位於義大利與瑞士交界處的馬特洪峰高達4,478公尺,除了是歐洲阿爾卑斯山脈最醒目的山峰之一,更是國際登山界極具代表意義的存在。然而那些攀爬馬特洪峰的近代登山者,大概怎麼都無法預料現在的情況:「氣候變遷」正在讓這座山解體中,大幅增加落石的機率,使得登山活動比從前更加危險。
跟團爬山面面觀:冰島篇
戶外的世界是無邊無際的廣大,許多國家都擁有獨特的自然
使用配額管理制度案例研究:美國林務署的做法
美國有個荒野法(Wilderness Act),簡單來說,就是被定義為荒野的廣大土地皆為美
困境與轉機:從國家公園開始的商業登山管理
談到百年來在世界各地開花的國家公園運動,美國是毫無疑
風險與責任:從荷蘭的夏令營傳統看台灣教育
在我升大學的那年暑假,家裡怕我太過遊手好閒,於是送我去參加一個夏令營。印象中我們有個溯溪活動,結束後工作人員跟大家說要自己找方法回營地,於是我就和幾個新認識的朋友一起傻傻地沿著公路跑回去。
新聞:喀喇崑崙的悲劇──來自香港和中國的登山者不幸喪生
最近這段期間,台灣「K2 Project」的張元植和呂忠翰(阿果)正在邁向K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