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走路不是人人都會嗎,為何要特別學?其實這個道理就跟呼吸之於瑜珈一樣,明明是大家都習慣成自然的動作,換了場景卻會成為一門學問。登山亦同,平地上大家都會走路,但在路況多變的山上,我們可能會碰到陡上、陡下、爛泥、碎石坡、倒木、溪流等不同考驗,甚至還要加上雨、霧、雪等天氣因素,以及日夜對觀察力的影響,這就讓走路成為了最重要的登山基本功。
【山的知識】精選輯
有時候我會為了某特定主題寫文章,來補足網路上資訊不全、不足或是沒有中文翻譯的缺憾。
【臺灣登山人文課】觸怒了誰的山神:一個毫無根據的說法
俗話說得好:舉頭三尺有神明、寧可信其有,民俗信仰充斥著臺灣的漢人社會,是個相當普遍的現象。若我們將場景從平地切換到廣大的山林之中,也會聽到有人提起「山神」兩字,尤其好見於網路評論和媒體的標題濫用之中。山區道路上發生車禍,可以說是觸怒了山神;在山上做了引發爭議的舉動,也可以說會觸怒山神,那麼山神對於臺灣人來說,究竟是甚麼樣的存在呢?
登山還要選季節?我們呼吸的可不見得是新鮮空氣!
日出時分,我和朋友們站在玉山主峰東南方的稜線下方避風處欣賞風景。這是通往玉山東峰的傳統路線,其巨大獨立的山體在朝霞中沉默不語,要不是知道大家都走這條路,真不敢相信能爬得上去。
【台灣登山人文課】自組隊、商業團與山岳協會
我們於台灣山區從事登山健行活動,大抵不會脫離自組隊、商業團、協會三種型態的隊伍。當自由之風隨著申請制解除吹進翠綠的山林,政府卻未及時建立規章制度,埋下近年諸多山域亂象的遠因。本文就從歷史沿革、隊伍種類、登山教育、嚮導制度等多面向審視台灣登山環境,提供充足的背景知識,並期望各型態的戶外活動皆能取得自由與規範的平衡點。
一個好的嚮導 , 一個好的嚮導服務
世界知名作家海明威,曾有過這麼一句話:「in a calm sea every man is a pilot」,是什麼意思呢?在平靜的海面上,人人都是
跟團爬山面面觀:冰島篇
戶外的世界是無邊無際的廣大,許多國家都擁有獨特的自然
登山精神探源:從用詞來看中西文化差異
由於國內外環境、歷史、文化的先天差異,讓國人對「登山活動」有著全然與西方人不同的解讀與認知。我認為與其武斷地給出一個答案,不如透過提供足夠的背景
聖母峰的榮耀:商業化與登山精神的質變
誰都沒料到,2019年讓聖母峰躍入新聞版面的原因,竟
我是初學者,跟團去日本登山健行要注意些什麼?
一年中任何連續假期,都是大家出國旅遊的最好時機,而近年最受台灣人歡迎的目的地莫過於日本。然而,有群人卻將眼光從繁華的都市移開,飄向了遍布日本全境的崇山峻嶺──如果你也有興趣的話,這一篇文章就是我這幾年去日本登山的經驗分享。
臺灣登山現象探討:雨鞋和登山鞋的爭議
以臺灣登山圈而言,我認為雨鞋和登山鞋之爭是極為有趣的一項議題,原因有二:一來兩派都有大量的支持者,二來不同陣營間涇渭分明,談起相關話題總是針鋒相對;但在爭論的同時,也難免落入選擇性舉證的陷阱,或是太強調個人的經驗與看法,而忽略了教育上非常重要的「通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