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鐘響起,我有點迷糊的在自己的睡眠艙裡醒來,摸索著床邊擺好的戶外衣物,心裡也逐漸開始期待回到那冰天雪地的世界。由於昨天晚上睡前已經將行李與背包準備完成,早上方能悠哉地吃早餐等待出發。外面的氣溫大約只有零下4度,離開溫暖的室內,呼吸到冷冽的空氣時,非但不覺得冷,反而有種令人精神一振的甦醒感。
由於這一趟是訓練課程,我只有粗略地記錄時間而已。
這一次的隊伍組成是兩位嚮導,三位學員,原第四名學員因個人因素臨時退出,所以在課程中需要一位嚮導要和學員搭檔練習。氣象預報指出近日天氣不只大好,而且平均氣溫也偏暖,讓我們心情非常愉悅,一雙雙腳穿著硬底鞋踩在薄雪上嘎吱嘎吱作響,步伐輕快。只是走著走著也有些感嘆,想去年參加初階雪訓的時候,林道上放眼望去皆是來自臺灣的同學,比較下來現在還真是冷清哪。
離開森林,一大片藍天躍然眼前,就知道是「赤岳鈜泉」山莊到了。繞過高聳的冰攀練習場「Ice Candy」,我們進入山莊,然後等嚮導幫我們辦理好入住手續。我們的房間位於山莊的最角落,可以5人睡一間,附加的好處是離廁所非常近,不必半夜醒來還要走過冰冷的長廊(山屋夜間過一定時間就會斷電斷暖氣,只留交誼廳的燈)。
在山莊的好處就是營業時間都可付費買餐點(每頓平均花差不多1,000日幣),假如預算充裕的話就只需要準備行動糧就好了;如果想省錢的話也可以去炊煮室自煮,就是那邊空間有限,人多時會比較侷促罷了。吃飽飯之後,全員帶上技術裝備,然後在山莊內的繩結練習區先上一堂預習課,主要是講解等一會課程中會用到的技術,畢竟我們這群笨學員可能早就忘了昨天晚上練習了什麼 …
除了行進間就一定會戴著的頭盔、太陽眼鏡等,還要把健行冰斧(ice axe)、吊帶(harness)、攀岩繩環(sling)、有鎖鉤環(D-shaped locking carabiner)、無鎖鉤環(D-shaped nonlocking carabiner)、雪樁(snow picket)(公裝)、確保器(ATC)、攀登繩(公裝)等這些穿戴或背在身上,準備妥當之後,我們就在嚮導的帶領下出發了!但與其說是有個明確的目的地,不如說是要尋找一處適合訓練的雪坡。
-以下皆為自己的心得文,非專業教學,請酌量參考-
於是我們在雪坡底下複習有夠難記的「Kiwi coil」、確保的方法(因地制宜)和用雪樁架設確保點的要領,然後就由志願者率先爬上雪坡,並在一小段距離後把雪樁以適當角度深深插入雪中(鬆雪的話要踩實),頂上扣入有鎖扣環,再把自己的身上連接的繩索卡進去,製作出墜落的確保點。如此這般爬到了一段離確保者不遠的距離,就要開始轉幫夥伴確保。
首先要先確定自己在一個穩固的地方,處於鬆雪坡上的話就要出腳把雪踩實一點,製造出一個能坐下、腳抵住實雪的地方,然後才能向夥伴示意可開始攀登。方式則是利用自己的軀幹作為產生磨擦力的確保點,比如說我的確保手是右手,就將繩索從左肩繞背後到右邊腋下出,隨著繩伴上攀收繩並隨時保持警惕。等到繩伴抵達同一位置,確立好位置之後,才能解除確保。
下一段攀登過程中,我碰到薄雪下面是土的狀況,又因為坡度很陡沒信心硬上,於是只能用手和冰斧清一下薄雪,確定哪邊能踩,再從旁邊繞上去,如此這般爬上了坡頂和樹林交界的地方,再度以同方式幫夥伴確保等他攀上。再下一段則是由嚮導開路,路上利用環境來製作確保點,例如樹枝、樹幹、岩石之類,然後我出發之後逐一回收。
原本的計畫是一路爬上「中山乘越(乘越是鞍部的意思)」,但林地內的坡度非常緩,完全不需要用到確保手段,於是大家很順的走上了鞍部,此時只聽到總嚮導抱怨:「你們應該要故意找比較陡的地形上來,才能練習到技巧啊!」但反正都上來了,也不可能爬回去,大家就嘻嘻哈哈地踏上傳統路線回到山屋囉。
在山屋前,我們意外發現嚮導含我們三名隊員竟然各自穿著同北歐品牌的外套與褲子,於是就拍了一張紀念照:Fjällräven(小狐狸)、Norrøna(老人頭)、Haglöfs、Klättermusen(攀山鼠)一字排開,是有這麼一點壯觀。
赤岳鈜泉的晚餐還是一如往常的美味:沙拉、水果、芋泥、炸蝦、小火鍋和可無限續加的飯與味噌湯,吃完之後還可以待在交誼廳買瓶紅酒來喝酒聊天,同時看嚮導拿出資料介紹這次進階雪訓的主角,也是我們明日要爬的路線──阿彌陀岳北稜,討論來討論去也不知道是有多難爬,還是要等到實戰時才知道。
好了,睡覺啦~
《延伸閱讀》
上下集快速連結
本著作由城市山人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 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