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國內外環境、歷史、文化的先天差異,讓國人對「登山活動」有著全然與西方人不同的解讀與認知。我認為與其武斷地給出一個答案,不如透過提供足夠的背景
28
5 月
2019
由於國內外環境、歷史、文化的先天差異,讓國人對「登山活動」有著全然與西方人不同的解讀與認知。我認為與其武斷地給出一個答案,不如透過提供足夠的背景
因為預定的行程頗為漫長,假如想要日落前回到山屋,必須在凌晨六點左右出發。趁著天剛亮之後的微光,我們和其他早起的日本人一同在山屋外整理裝備。跟隨著嚮導的腳步,我們從溪溝平緩的雪地,逐漸轉為陡上,越來越靠近石尊稜(Sekisonryō Ridge)的起攀點。
我們在山屋用完早餐之後,便帶齊所有裝備,準備迎接這次進階雪訓的重頭戲:阿彌陀岳北稜。從山屋出發,沿著昨日才走過的路線,經「中山乘越」(鞍部的意思)到行者小屋前,我們都靜靜地在森林的陰影中行走,腳下的雪一受腳掌的力就發出令人熟悉的嘎吱聲。
從起床、吃早餐(乾燥飯)快轉到天色微明的雪坡上,時間約為凌晨4點,我們已經超過昨日的折返點槍平小屋,開始沿著谷底往稜線緩緩前進。老當益壯的槍伯雖然出發比我們稍晚,一晃眼卻大幅超前我們,過不久就成為了遠方的一個小黑點。
按照行程的規劃,我們有今明兩天可用於登頂,然而凌晨3點醒來吃早餐,4點摸黑起登之後,卻隨著天色逐漸變亮,觀察到稜線上的天氣十分惡劣。既然嚮導表示明天的預報頗為理想,我們決定撤回滝谷避難小屋,把希望通通賭在隔日的天氣之上。原來這就是「預備天」的功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