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六天行程中最吃力的第三天,往後的路幾乎沒有危險地形,也不需要面對漫長的上坡了。一早在全台展望數一數二寬廣的「天空營地」(約3,450m)醒來,拉開帳棚拉鍊,南方的北二段、奇萊稜線、合歡群峰或展現平緩可人的原野,或寸草不生的崩地,或蒼綠繁茂的森林,分布在厚寬不一的無數山脊上,盡收眼底。

天空營地的早晨光線強烈、萬里無雲,讓人感到今天又會是好天氣。
死亡稜線D4:天空營地 – 甘薯峰東南鞍營地

路線與地標僅為示意,並不精準,請斟酌使用。
本日行進時間:約7小時5分
總爬升:約150公尺
總下降:約730公尺
07:00:天空營地 – 3450m (略)
08:00:中央尖主西鞍部 -3265m
09:20:中央尖西峰 – 3394m
12:26:白板營地 – 3066m (略)
14:05:甘藷峰東南鞍營地 (C4) – 2850m

前方為勝光-多加屯稜線,後方越過溪谷的高聳稜線,從左方的最高點雪山主峰到右方凸起的大霸尖山,即被岳界稱為「聖稜線」。
由於營地就位處於稜線上,稍稍往北邊走個幾步就能看見另一番光景:由近至遠第一道東西向山脈是我們第一天時走過的勝光-多加屯路線,再來越過大甲溪和蘭陽溪的上游,逐步高聳起來的正是雪山地壘,可見3,886公尺的台灣第二高峰雪山雄踞一方,西邊是雪山西稜,北方和東方是聖稜線及品田山、桃山,「世紀奇峰」大霸尖山那酒桶狀的山形,則是尖峰錯落中唯一近乎方形的存在,觀來別有一番趣味之外,更令人感嘆造物之奇。

清晨沐浴在陽光中的聖稜線,照片中央即為大霸尖山(3,492公尺),左邊為小霸尖山(3,360公尺)。
東方只見龐大的中央尖山(3,703m)遮住視野,北邊則是更高一些的南湖大山(3,740m)。兩峰雖然都是中央山脈北段的著名山峰,態勢和植被多寡卻截然不同,從這一面觀之,南湖寬實內斂、綠茵澤被,中央尖卻是高聳突傲、寸草不生,呈現非常強烈的對比。

從中央尖西峰回望,猙獰的中央尖山北壁盡收眼底,令人望之生畏,無法想像我們昨日是如何通過此處。
昨日行程之中,上午在豔陽下牛步上中央尖山,中午天氣轉壞,接著又得在破碎地形上集中注意力行走,對於身體和心靈都是不小的考驗。好在提早到達了營地,爾後天氣轉好出大景,有充分的時間恢復士氣,一覺醒來真是有股疲勞一掃而空的愉悅感!用完協作煮的早餐之後,我們隊伍約早上7點鐘出發,緩緩下至中央尖主西鞍部(3,265m)再爬升到高度3,394m的中央尖西峰。

到了中央尖主西鞍部,不可直接沿稜縱走,而是要取北邊的溪溝往下,邊行邊注意往西的路徑口。

從鞍部往上爬升,越過一片可人的樹林後,就是通往峰頂的碎石坡路。
眼見天氣一片大好,路徑除了登頂前的碎石坡,大多穿過易行的疏林,令人心情十分輕鬆。早上9點20分,全隊抵達峰頂休息並留下紀念照──畢竟中央尖西峰算是不常有人來的地方吧。峰頂空間狹小,大概只能容納三人同時站立,附近有一個空心不銹鋼碑,可以直接拿起來拍照,但要記得走之前用周圍石頭固定好,不然很容易就會失蹤了。

中央尖西峰山頂有一個空心不鏽鋼碑,臨走前請記得用石塊重新固定好。

中央尖西峰往西邊尚有羅閑山-新鞋山的路線。
由於隊伍人數多,往下的砂土陡路又必須依序拉繩通過,等到走在隊末的我出發時,已經是9:56分了。自中央尖西峰,中央山脈主稜走向轉為東北至西南。經過沙土坡之後,路徑回到了這邊常見的碎石坡之上,只是這兒坡度較緩、植物較多,踩踏時教人有信心許多。路旁時常可以看到夏季盛開的紫紅色虎杖花,一小叢一小叢地長在碎石的縫隙間。

除了一開始的路段需要拉繩助力,之後就沒有這麼陡峭了,可以放心的踩入砂石中下行。

雲霧開始翻騰,稍稍擋住了中央尖西峰。

夏季高山碎石坡上的嬌客──虎杖花。
12:26分,我們經過前人於2015年紀錄中命名的「白板營地」,就和白姑大山的「吉他營地」一樣,因為遺留的人造物件而得名。塑膠白板懶洋洋地躺著,歡迎我們這群人到來,定睛一瞧,上面有不少人的留言呢。沿著稜線的路跡頗為清楚,也有布條指路,迷路的風險不會太高。

白板營地到了,目測約可容納2-3頂四人帳篷˙。
繼續往後走,一位年紀較長的隊員在踩懸空樹根時不慎被絆倒,慘摔在地,好在沒有大礙。
14:05分,隊伍抵達甘薯東南鞍營地,約可容納四頂四人帳,由於空間不夠全部人紮營,我們部分隊員就再往後走到一巨石處,花了不少時間整理出勉強可容納兩頂四人帳的營地。雖然地面依然凹凸不平,配著睡墊能躺平就好。在這個巨石處,有條下切路可達米米拉喜溪,也是營地的水源處,藍天隊指標說來回約需1個半小時。

甘薯峰東南鞍唯一的一塊空地約只能容納四頂四人帳,其餘的人要再往後到路牌處找營地。

甘薯峰東南鞍營地之往水源的路牌,下切取水來回約要一個半小時。

巨石旁的營地經過清理後,勉強可以容納兩頂四人帳。
至於我自己嘛,因為傻傻地估了兩天份的水,於是從D3最後水源一路背了過來,現在倒是樂得輕鬆,目送協作和一部分隊員們背著空水袋踏上加練之旅。話說回來,真是要感謝探路的前輩,沒有他們綁布條、設路牌指點水源方位,真是不知道要花多少額外時間探路。
傍晚,我們幾位貪圖美景的隊員從巨石後方繞上去,因為周圍除了那兒之外,可要爬樹才能見到風景了。東方隔著雲海相望的兩座山峰,我猜是太魯閣那兒的三角錐山(2,607m)和塔山(2,448m)吧。這邊高度不夠高,離雲海距離太近了,沒有令人驚豔的感覺。

巨石頂端往南方的稜線看。
當下還是相約明日一早來這兒看日出,山上嘛,到處多看看無妨,也許會有什麼驚喜呢。
用完晚餐後,睡覺前還是不免去嚮導、協作那兒的營地串門子。兩位協作的其中一位變出了一瓶白酒(倒是一點也不意外),然後看我酒興比較高,就不停地敬我酒,害得我回帳路上走得東倒西歪。
鑽進睡袋的時候,除了不知誰發出的遠方打呼聲,四下萬籟俱寂。本來想思考一下明後天的路程,但酒精讓身體暖呼呼地非常舒適,於是沒幾分鐘就失去了意識,在星空下的森林陷入夢鄉。
2018死亡稜線全紀錄快速連結
- 【死亡稜線】D1:勝光登山口到南湖溪山屋
- 【死亡稜線】D2:南湖溪木屋到中央尖溪
- 【死亡稜線】D3:中央尖山、死亡稜線和天空營地
- 【死亡稜線】D4:中央尖西峰下甘薯峰東南鞍營地
- 【死亡稜線】D5:甘薯峰下耳無溪營地
- 【死亡稜線】D6:耳無溪營地和730林道

本著作由城市山人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 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