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赤岳基礎雪訓】D2─冰爪步、滑落制動和夢幻日本山屋

雪地露營體驗活動於早晨圓滿結束。同時,因為初階課程中也只露營這一次,所以從今天起學員們就要搬進山屋裡睡啦!山人睡覺不喜歡穿太多,所以套上冰冷的衣物時有些痛苦,好在出帳煮早餐活動一下,感覺也還好了。

針對這次人生首度雪地露營,我學到了以下寶貴經驗:

  1. 帳篷裡真的會變得超級冷,就算是保溫瓶也建議放進睡袋裡。
  2. 如果你不習慣穿厚睡覺,衣物也塞進睡袋裡比較好,免得穿上時太痛苦。
  3. 因為低溫會大幅影響電池效能,手機等用品也放進睡袋裡比較好,免得隔天早上醒來時連開都開不了。

不妨問問看我的登山杖覺得冷不冷?

今日的課程內容是冰爪步以及萬眾矚目的「滑落制動」,地點是教練群挑選的一處雪谷,從山屋步行約半小時左右就到了。以下紀載是我身為新手和做功課後的心得感想,非專業教學文喔!

山屋前整理裝備。


前往訓練地點途中。因為路徑已經被前人踩實了,這一段不用上冰爪。

冰爪步在上下坡有不同的派別,上坡有「法式」、「德式」、「美式」之分,而下坡有「法式」與「德式」。搭配健行冰斧的用法不提,法式步的精神就是無論任何地形,一定要抬高大腿,然後狠狠地、用力地、彷彿跟雪地有深仇大恨一般地,將整片鞋底平平地踩下去(或是腳跟也可)

用英文的「stomp」形容最好,但教練教的時候為了示範清楚,動作是誇張了些,實際上要不要這麼抬腿怒踩要看狀況。

今日冰爪步的訓練地點──小雪谷。

相形之下,德式步更適合陡坡,而且速度也較快,精髓則是用力將鞋子前緣連同冰爪輪番踢進雪中,製造穩固的踏足點。至於美式步則是法德混合而成,但在有限的時間中並無法充分練習。

教練正在示範法式步當中。


教練闢出一條雪坡上的O型路線,讓學員練習上坡和下坡的步法。

對我個人來說,行進間換方向時的轉冰斧技巧比較難以掌握(冰斧必須不離手)。況且如果你將冰斧的腕帶套上,換手會變得麻煩,而套於頸部卻也不太適當,所以只能 … 看自己。我上課時大部分時間都不用腕帶,但手一定會牢牢抓著。

之字形雪地行走訓練。

如此早上的課程就結束了。我們在教練帶領下回到山屋區域,開始拆帳、收帳、整理個人物品,然後將東西都撤進山屋中。咦?這是為何?因為咱們今晚開始就會住在傳說中的日本山屋啦!

課程告一段落,回到山屋。午餐時間之餘就是將裝備都搬進山屋裡面。

午餐後(自炊或點餐都可,自炊族只能去山屋規定的廚房區域)我們迎來下午的課程,也就是大家認為沒上到就不算雪訓的「滑落制動」,其分為正面滑落頭下腳上的正面滑落背面滑落。以下是我現場學習和自行做功課的研究結果:

1. 學習滑落制動的必要性:有人認為沒必要練習,因為學了會讓你有僥倖心態,永遠都不要摔倒。(畢竟某些地形上一摔倒就完蛋了,制動也無濟於事)

教練正在解說滑落制動時冰斧的正確拿法。

2. 制動過程中是否要抬腳:這一直是學派(school of thought)之間有爭議的部分(沒錯──雪地課程之內也有門派之別)。

  • 學派A:制動過程中必須要抬腳,才不會卡到並導致翻摔;
  • 學派B:你應該將鞋踢入雪中協助制動,但僅限於不穿冰爪的情況;
  • 學派C:你永遠都要將鞋踢進雪中,有無冰爪皆同。因為他們認為快速成功制動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任何風險都必須接受。

也有人融合了B和C的想法,認為要看雪況靈活應用,在攀登時隨時看地形預先擬定好滑落的對策。但上課時我們的教練指出:就算坡上望去都是雪,你怎麼知道踢進去會不會卡到石頭或是冰

3. 冰斧腕帶是否該套著:總是繫著腕帶會造成每次轉向時都要換邊,耗費許多時間,而且如果你摔倒並失去對冰斧的控制,他可能會成為殺了你的凶器。依此類推,將冰斧和吊帶連在一起更是危險的用法。所以該不該用?答案是:看情況 (新手最討厭聽到的三個字 XD)。

不同學派的支持者,永遠可以找到例證來反駁其他學派,導致永無止境的論戰。山人在國外論壇、網站上爬文之後,的確也沒發現絕對性的結論 (因為打臉的往往都是專業人士) …

以下是我滑落制動的練習影片:



鏡頭拉回到課程結束後。

今晚不但正式入住慕名已久的日本山屋,還聽說晚餐非常豐盛,真是難以壓抑心中的興奮感啊~

赤岳鉱泉 ‧ 行者小屋」是一間成立於1959年,經營四代,且規模不斷擴張的山屋。其實我們中午就已經把裝備放進房間了,但只有下課回來後才有空四處探索。(然後因為室內外溫差太大,我的相機一進室內就鏡頭起霧,無法使用…)

山屋舒適的通鋪房間已經提供了足夠暖的睡墊和棉被。

1959年是個什麼概念?胡瓜、曹西平、楊貴媚於該年出生,而台灣當時還處在戒嚴時期,連百岳都還沒有訂出來,國民黨政府整天擔心老共潛入山區搞出一座井岡山,別說入山申請綁手綁腳,就連地圖都是難以取得的資訊。由此我們就可以知道,台灣和日本的登山活動發展上相差有多巨大了!

入口處是櫃台、販賣部、飲用水水桶(室溫水,無論露營或住宿皆是自由取用)和高大的鞋櫃,往內是乾燥室、公用廚房及一大一小兩個供暖交誼廳,其餘空間都是通舖房,房間內裝有暖氣且具備床墊、棉被和厚毯,可保一夜好眠;廁所則是藏在建築的最遠端,遠離住宿空間。夜間超過8點就會切斷電力和供暖(廁所除外)。

D2課後行程十分單純,就是回山屋耍廢等晚餐,吃完飯後教練組逐房拜訪,教導學員明日結繩隊攀登赤岳需知的一切技巧。

說來簡單,但你一定無法想像我們的晚餐菜色:牛排蔬菜煎鍋、老闆阿莎力送的蟹腳、水果沙拉、無限味噌湯、無限白飯、熱茶還有清酒!!!我不知道這是平時訂餐的基本盤,還是2018一月一日的special。太狂。回顧我在臺灣山屋搭伙的經驗,不禁悲從中來。

晚餐時間到!真是驚人的豐富 … 想流眼淚了。


看看這牛排!看看這牛排!!

最後特別介紹日本山屋的高檔廁所。

我體驗過雪霸、太魯閣、玉山國家公園不同風格的公廁(一點也不想追憶),因此非常有心得。這兒的廁所不只整潔乾淨,而且每間一律具備坐式沖水馬桶、消毒酒精、衛生紙(合在一起就可清潔坐墊)和加熱坐墊!下方是瓣膜式設計,一旦上方累積太多重量,就會短暫擺動讓東西滑落下去然後闔上,再配著空氣中強烈的芳香劑味道 … 太厲害了,別說是跟咱們的公廁比,跟一些廉價旅館比恐怕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而且他們的排泄物是和民營直升機公司配合載出,完全不留於山上,令人嘆為觀止。日本真可為登山觀光化的楷模之一。


他山之石:延伸思考時間

那麼為何台灣山屋無法複製同樣的民營化模式,提供更多樣化的服務呢?我們也擁有天池山莊、排雲山莊、九九山莊等具規模且運補尚稱便利的山屋,只是大家一定會注意到它們除了硬體上的差別,「軟體服務」卻是差不多等級,這又是為什麼呢?這個疑問一直盤旋在我心頭,久久不能忘卻。

其他的不說,如果要我在山屋花比平地稍貴的錢就能吃到咖哩飯、叉燒拉麵,或是買到啤酒或可樂,或是舒舒服服上個廁所而不必暫時停止呼吸、自主靈魂出竅,我一定100個願意啊!

但台灣的環境和日本不盡相同,諸如政府法規的完善度、登山者自身素質和多變的地形,都在橫向移植日本山屋模式上畫上不少問號。

以愛山人的角度出發,一定傾向於反對把觀光客照顧得太好,招來更多登山三寶進入脆弱的生態圈;但若是以大眾的角度出發,一定希望透過開發來縮短山岳和文明的距離,例如玉山可以仿效國外建纜車,或是基礎建設更好的步道系統。正反方都有自己的觀點,兩者之間的歧異並不是一時三刻所能消弭。

總之,回台灣爬山又要重新適應一下了,哭哭。


上下集快速連結

下一集
上一集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著作由城市山人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 授權條款釋出。

留下訪客的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