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同我生命中許多擦身而過的機會一般,當我意識到該買票的時候,這部片的門票早已搶購一空,幾家歡樂幾家愁。但機緣巧合之下,以前我一位在登山時認識的朋友伸出了援手,讓我能夠參加這部甫獲第91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電影的台灣首映會。
專題系列
針對不同主題的一系列文章。
台灣封山史:過去、現在與未來
臺灣人民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但我們在登山活動上的發展時間除了不長之外,還受到近代原漢衝突、保守政策的影響,故尚未產生兼顧自由及安全的完善體制。本文就從歷史的角度解析臺灣的封山歷史,串連清治時期、日治時期、戒嚴時期至千禧年後的山岳政策,各有不同著墨。深入探討法規、體制之餘,也望能為後世留下一筆參考資料。
結果論:那些未被提及的準山難
故事的開頭,我先講個親身經歷。有一天晚上,我正開著車在宜蘭鄉間道路行駛,車速低於速限,突然之間旁邊小巷竄出一位騎機車的阿伯,雙方都嚇得緊急剎車,好在沒有出意外。雖說阿伯未觀察左右來車就貿然衝出不對,卻還是怒目橫眉地瞪了我一眼,念念有詞的揚長而去。假如他出來的速度再快一點,我可沒把握能煞得住車,這就成為一樁車禍了。好在誰也沒碰著誰,大家就當作沒事。
庫庫茲卡(Kukuczka):一篇登山史傳奇人物的簡介
任何活動或運動項目之中,表現最好的菁英分子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從世界級的奧運選手、代表國家的國手,到商業聯盟的頂級球星,他們是追求極致的表率,也是萬眾仰慕的標竿。若我們把目光放到登山上,能和義大利鐵人萊茵霍爾德‧梅斯納(Reinhold Messner)不相上下,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登山家,非來自波蘭的耶西‧庫庫茲卡(Jerzy Kukuczka)莫屬(左)。
1978年聖母峰無氧攀登:登山家挑戰人類極限的故事
世界上有14座海拔超過8,000公尺的山峰,一旦越過那條界線,就進入了由瑞士醫師伊都華‧衛斯-杜農(Edouard Wyss-Dunant)於1953年定義的「死亡地帶(death zone)」。當時國際岳界普遍認為,由於氧氣含量過低,人類不只不可能適應高度,更別說是從事耗費體力甚鉅的登山活動了。
興趣 vs. 運動:一百種登山的方式
雖然登山的體力要求高,卻不能稱之為一項運動。運動暗示著「競爭性」,而抱著競爭之心登山是不負責任的行為。所以登山其實是一項興趣,而非運動。
讓我們談談神秘的登山技能:腳感
想像你造訪加羅湖,行經無數泥濘地形,發覺隊友看來還算乾淨,自己卻滿身是土;又例如踏上奇萊稜線前的碎石坡,自己走得步步驚心,別人卻談笑風生?前輩就會說,這就是腳感的差異。 Continue reading →
我是新手,要如何挑選適合的睡墊?
迷上登山後過了些時日,也體驗過六日的能高安東軍縱走行程,但山人仍然會三不五時地犯一些新手錯誤,例如攸關睡眠品質的「睡墊」。而且不是一次,是兩次!感到羞慚之餘,還是要不要臉的分享一下,作為前車之鑑。
你說的「縱走」用對了嗎?狹義 vs 廣義之分
上次跟團爬畢羊縱走的嚮導大哥是位老前輩,看到團裡年輕人多,特別宣導了所謂「縱走」兩字的正確用法,現在嘛,就換我丟一些個人觀察,給大家來想一想。
【雪訓必讀】如何挑選優質的雪訓課程
為何需要雪訓?簡言之因為雪季登山風險比起其他三季高出甚多,所以才會需要專屬的教育課程。這是不是誇大其辭,沒準備好就闖入山與雪的國度,出意外時輕則受傷,重則死亡。我寫這篇文章,就是想要教大家如何挑選優質的雪訓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