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沒料到,2019年讓聖母峰躍入新聞版面的原因,竟
於2019年度,一位曾姓工程師率先登頂成功,然後是詹喬愉(三條
1. 吳錦雄, 1993, 台灣首登 [兩岸聯合珠穆朗瑪遠征隊]
2. 石方芳(拾方方), 1994, 下撤時遇上暴風雪失蹤
3. 江秀真, 1995, 台灣女性首登 / 2009, 第二次登頂 [歐都納七頂峰攀登隊]
4. 陳國鈞(小黑), 1995
5. 高銘和, 1996 [中華民國聖母峰遠征隊]
6. 郭與鎮, 2007,台灣完成七頂峰第一人
7. 伍玉龍, 2009 [歐都納七頂峰攀登隊]
8. 黃致豪, 2009 [歐都納七頂峰攀登隊]
9. 李小石, 2009
10. 林永富, 2010, 台灣年齡最長登頂者─57歲
11. 王健民, 2010,
12. 曾文毅, 2019
13. 詹喬愉(三條魚), 2019
接下來,我們就從聖母峰的攀登簡史和傳奇登山家的主張來
登山者體現的開創性價值
自英國傳奇性的登山家喬治‧馬洛里(George Mallory)於1921年、1922年、1924年

左:艾德蒙‧希拉里爵士;右:雪巴人協作騰興‧諾桂 (Credit: Tenzing Norgay, via Wikimedia Commons)
但比起首登的艾德蒙爵士,即便出師未捷身先死,馬洛里於
他們所代表的意義,從近代最偉大的極限登山家之一沃特‧博納帝(Walter Bonatti)的言論中可見一二:身為登山家的精髓在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大概得知在西方登山文化中,區分普通登山者與登山家的界線,
聖母峰的今與昔:從開創性遠征走向過度商業化
我們現在所見的聖母峰登頂壅塞情況,是高度商業化的結果
(*補充說明一下,2018年就有個長達11天的攀登窗

梅斯納是史上最偉大的登山家之一,而且身為義大利人的他絲毫不沉默寡言,非常樂於分享自己的看法。Photo: Courtesy Adidas archive
確實,聖母峰從20 – 30年代的探勘、50年代的首登、60年代的新路線嘗試
攀登聖母峰和台灣的現況
這座去年就有800人登頂的世界第一高峰、夢想之山,祂
其他的八千公尺山峰,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剩下幾座八千公尺山峰,還等著台灣首登:
1. K2
2. 干城章嘉峰 (Kangchenjunga)
3. 道拉吉里峰 (Dhaulagiri)
4. 安娜普納峰 (Annapurna)
5. 迦舒布魯一峰(Gasherbrum I)
登山家是什麼?
壅塞的登頂行列中,有追求名望與刺激的觀光客,也有真正
若是極端一點來看聖母峰的商業登山,擋在峰頂和客戶之間
如此一來,是否會營造出體能不佳也能挑戰世界第一高峰的假象?無庸置疑。有些準備不齊全的客戶於攀登過程
關於登山活動的中西方歷史與文化差異,可以參考我這一篇文章:
登山精神探源:從用詞來看中西文化差異
假如要遵守老派登山的「公平競爭(fair game)」原則,那麼我們預期登山者會只購買最便宜的
畢竟,只要我們能登頂並活著回來,似乎重點就只有登頂過
我無意批評挑戰自我的人們,只是希望大家能從客觀、國際的
結語:屬於台灣登山的開創精神
西元1951年,當博納帝皺眉仰望那看似不可能征服的大僧帽峰(Grand Capucin)*東壁時,台灣才擁有第一支由民間組織

博納帝於50年代攀上的大僧帽峰東壁,直到他之前都被視為不可征服的存在。對於台灣山友來說,很難想像早在百岳都尚未制定的時候,就有國外登山者已經在挑戰極高難度的攀登路線。Photo: L. Besson at https://bit.ly/383L3F0
赫爾曼‧布爾與南迦帕巴峰的故事
【世界名山小史】南迦帕巴峰Part I:https://bit.ly/2Ut9kjO
【世界名山小史】南迦帕巴峰Part II:https://bit.ly/39ahpOl
*「 Grand Capucin」得名於其山體貌似方濟各會士之兜帽,且
這個巨大的鴻溝,讓我們從80年代才開始將觸角伸出寶島
也許從國際攀登史來看,我們現在就如同寶島之於世界地圖一般,是微不足道的存在,但這是個漸進的過程
雖然台灣登山距國際水平仍有遙遠的一段路,但此乃非戰之
這個過程,我們就一起加油吧!
參考資料
1. 上下山都要「排隊」:300多人搶攻頂塞爆聖母峰,一週7人喪命
2. 聖母峰的「巔峰塞車」:登山客搶攻頂堵山路,3人衰竭死
3. Everest 2018: Season Summary – Record Weather, Record Summits
4. MT. EVEREST EXPEDITION – SOUTH (8848 M)

本著作由城市山人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 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