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山林,不需要多餘的塑膠布條

我認為關於布條的爭議,並不是在於該不該綁,而是綁的地點與時機。這也和「無痕山林」的觀念相關,不是不留任何痕跡,而是根據所處的環境來最小化人為的影響。

這個照片的拍攝位置是北橫第一高峰巴博庫魯山(2,101m)的北邊三叉路口休息處,我認為可以充分的說明什麼是錯誤的地點。明明一旁就有公家單位設置的路標,往山頂的路線也非常清楚,偏偏就是有登山隊不斷地在樹枝上綁塑膠布條,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個隨風飄盪的布條拱門。

如果布條的目的是指路,我們只需要每隔一段適當距離有一條明顯的就夠了,這種張燈結綵的綁法只顯得多餘,而且不符無痕山林的原則。或許是因為帶了,所以覺得不綁白不綁?或許是有宣傳的需要,所以要壯大自己的聲勢?這些是很難知道的,但相信只要往後進入山林的人們都有這層認識,我們就不會再看到這種景象。


塑膠布條對環境的危害

問我拆布條是可以的嗎?是,這種多餘的布條,我認為應該拆掉。

依照我在塔魔巴路線上不斷撿拾掉落布條的經驗,很顯然地,他們不會一直掛在原處,而是會隨著時間掉落於地、被風吹至他處,或是被水沖走。部分材質的塑膠易於崩解,成為「塑膠微粒」。

2019年5月10日,監察委員張武修在監察院召開記者會表示,台灣被海洋垃圾包圍,8成海域可見海漂垃圾,塑膠比率達66.3%,並糾正環保署。雖然山上塑膠布條能造成的傷害,遠遠不能跟其他更大宗的來源相比(如餐飲業、漁業),但這卻是我們爬山的人能立即做出改變的事項,這裡面也不只是布條了,還包含了所有我們帶上山的物品。

我們不需要環保魔人站在自以為是的制高點上發言,我們需要務實地從自己跟身邊做起,為後代留下好的示範。各國政府看待塑膠垃圾,也不可能從「無塑」開始,而是「限塑」或「減塑」,不是嗎?這是個漸進的過程。

留下訪客的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