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頂的決心,撤退的勇氣

在這篇的開頭,我想講講一部2015年的電影「聖母峰」,其改編自1996年一個商業登山團遭逢的真實山難。山上的一個夜晚,隊員們和嚮導圍坐於帳中聊天,詢問彼此為何會來爬世界第一高峰。(本文含有劇透)

「因為山就在那兒!」眾人鬨笑。
「認真點吧,到底是為什麼?」
隊員之一道格(Doug)回答:「因為想證明一個平凡人也能做到不可能的事。

道格是一位貌不驚人的46歲郵差兼志工,卻有個動人的故事。隨著劇情推演,我們才知道這是他繼第一次功敗垂成後,第二次挑戰聖母峰了,原因是想藉此鼓舞地方的學童和無依無靠的孤兒們

最後的登頂之路上,道格的狀況急速惡化,卻咬牙死撐。即使登頂的窗口已過,卻聽不進嚮導羅伯(Rob)的勸阻,執意登頂,因為他知道這是人生最後一次機會了。區區一位郵差,有多少再三逐夢的本錢呢?如果這次不成功,他會不會永遠懊悔為何當時沒有足夠的決心與勇氣?

道格在羅伯的陪伴下成功登頂,但他們永遠無法活著下山了。或許,17年後背負媽祖像攀洛子峰的李小石,也有和道格同樣的執念吧。


Image by Simon on Pixabay

執念是登山者的天使。在汗流浹背、舉步維艱之時,他會化為耳邊的呢喃細語,說服我們山頂就在下一個轉角後;在風橫雨驟、深陷泥淖之際,他會激發意想不到的潛力,助我們脫離困境。

執念是登山者的惡魔。在渾身濕透、精疲力竭之時,他將長坡盡頭的松雪樓化為觸手可及的蜃影,然後逐漸抽乾我們最後一絲生命;山頂近在咫尺之際,他用終點的甜美果實引誘你,讓我們看不見周圍疲勞的隊友,聽不見遠方隱隱作響的雷聲。

執念讓你走的更遠,也讓你走的更遠之後,失去了繼續走的力量;執念讓你失去大局觀,棄家人、夥伴於不顧,只為一親三角點的芳澤。

期望人人皆重視過程多於結果,是過於浪漫的理想。反而我們應注重於如何駕馭執念,不只為自己著想,也為夥伴著想、為山下的親人著想。如何衡量態勢、進退合宜,是登山者一輩子的功課。

如果道格選擇及時撤退,孩子們依然能在周末見到那位和藹可親的大叔,羅伯也能回到紐西蘭和身懷六甲的妻子團圓;如果無數的人們,發覺自己迷途時能勇於認錯、斷然回首,或許就會少些破碎的家庭,少些登山口哭倒不起的親屬。

追求夢想的同時,也別忘了我們應有的溫柔。上山,是為了下山,不是永遠的留在山上。

留下訪客的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