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決定登山者的高度

前文提到登山是一項興趣,而非運動,因為運動暗示了競爭性,競爭是不負責任的登山心態。話雖如此,我們也要面對現實:比較是人類的天性,大家或多或少會在意自己的表現如何。有了以上的共識,我們再接下來看一個岳界常有的爭論:快就是強?

隨著社交網路的興起,登山除了強身健體、觀星賞景,更成為展現自我的途徑。在各大登山網路社團中,常常會有山友貼出自己某條路線的單攻完成時間,獲得眾人的肯定與讚美。資訊流傳多了,有志證明自己的人們難免躍躍欲試,想測驗自己的能耐。

理性來說,社交平台是一把雙面刃,一邊能夠吸引更多人登山,一邊卻增加了山難的風險。怎麼說呢?一來台灣登山教育貧弱,普通人不曉得登山暗藏的危險和眉眉角角;二來新手若被看似輕鬆的行程描述、美照誘入山林,又缺乏妥善準備,確實是相當凶險。

所以焦點一直以來都模糊了:走的快固然厲害,但我們要看的是他「準備」有多周全。吃力不討好的準備,才是決定登山者高度的關鍵。

準備是什麼?

比如說你要首次挑戰單攻合歡西峰,是不是應該先在風險低、交通便利的郊山好好鍛練一番?是不是應該平常多去跑步鍛鍊心肺,爬樓梯增強腿力?是不是應該上網詳查別人的行程記錄,掌握路線上每個需要注意之處?是不是該觀察氣象預報?是不是該備妥所有可能需要的裝備和糧食?是不是該考慮出了事該怎麼撤退或求援?是不是該去上戶外課程,學習如何用GPS定位或判讀地圖?是不是結伴同行比較適合?隊友是不是能幫助我的老鳥?…等等。

你看,準備是不是一點也不好玩?一到了山上,你就只剩下自己的身體、身上的裝備及背包裡的東西能依靠了,所以準備到最好再上吧。(就算有神隊友,也必須讓自己習慣自立自強喔~😂)

循序漸進,每次出門前都做好萬全準備,方為長久的登山之道。

強者,往往都是準備最好的人。

留下訪客的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