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人》與《攀登的奧義》同樣都是跟登山有關的書籍,著眼點卻是截然不同。對我來說,就是水平與垂直的不同追求,可以作為兩面鏡子,為在台灣熱愛登山健行的我們提供不同文化脈絡下的見解。當然,不得不提「攀登」這一項活動對於大眾來說還是不免陌生,所以前者會更適合一些。
登山
【書評】手作之道:登山社團發展的出路
首先請大家回憶一下行走郊山步道時所見的「步道美學」。就我自己來說,首先浮現腦海的畫面就是經典的「仿竹欄杆」或「仿木欄杆」,還有觸感無比堅硬,雨後卻又濕又滑的石階步道,我想絕大多數的山友都十分熟悉。但我想問大家:你喜歡這樣嗎?
婚姻、育兒與登山
【台灣登山人文課】自組隊、商業團與山岳協會
我們於台灣山區從事登山健行活動,大抵不會脫離自組隊、商業團、協會三種型態的隊伍。當自由之風隨著申請制解除吹進翠綠的山林,政府卻未及時建立規章制度,埋下近年諸多山域亂象的遠因。本文就從歷史沿革、隊伍種類、登山教育、嚮導制度等多面向審視台灣登山環境,提供充足的背景知識,並期望各型態的戶外活動皆能取得自由與規範的平衡點。
名家觀點:Jimmy Chin(金國威) 評高海拔登山商業化
Jimmy是何許人也?他不只是電影《赤手登峰(Free Solo)》的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導演,更是一位享譽國際登山界的大人物,曾多次組織攀岩、雙板登山滑雪和開拓性質的遠征,足跡遍布中國大陸、巴基斯坦、尼泊爾、格陵蘭、坦桑尼亞、查德、馬里、南非、婆羅洲、印度、阿根廷等國。
【冬攀富士】D3 – 狂風的富士之巔
富士山是一座美麗高聳的獨立峰,從任何方向吹來的風皆毫無保留地在此釋放所有的能量。冬季時,風速強勁結合了低溫嚴寒,構成了攀登富士山最大的阻礙,不只考驗登山者的體能、裝備、技巧,更要擁有面對自然力量的勇氣。老實說,這種風速在臺灣高山並不是沒有,只是富士山林線上全無避風處可言,只能小休而不能大休,所以必須要具備充沛的體力才能來現場體驗冬富士之美。
速度的喜瑪拉雅皇冠:7個月‧14座8,000公尺巨峰
內莫‧「寧斯」‧普札(Nirmal “Nims” Purja)這位前英國特種部隊出身的狂人,於「Project Possible」粉專上剛已宣布:本人成功登頂名單中的第14座山希夏邦馬峰,在7個月內接連爬上地球上14座超過8,000公尺的山峰(此成就又稱喜馬拉雅的王冠),順利摘冠,任務完成!
速度和登山:我們的當代登山顯學
臺灣登山的老前輩常常會叮嚀我們:「在山上,快就是慢,慢就是快。」若是細究其原因,不難得知過去的休閒登山者由於受限於科技、知識與裝備,普遍地在肩上背負著沉重的重量,再加上臺灣地形變化劇烈,又缺乏雪崩、冰塔等必須加速通過的客觀危險情況,所以養成了「慢」的登山哲學,這個觀念到了現在還是深植在不少山友的心中。
一個好的嚮導 , 一個好的嚮導服務
世界知名作家海明威,曾有過這麼一句話:「in a calm sea every man is a pilot」,是什麼意思呢?在平靜的海面上,人人都是
解體的馬特洪峰:登山與環保的死亡交叉
位於義大利與瑞士交界處的馬特洪峰高達4,478公尺,除了是歐洲阿爾卑斯山脈最醒目的山峰之一,更是國際登山界極具代表意義的存在。然而那些攀爬馬特洪峰的近代登山者,大概怎麼都無法預料現在的情況:「氣候變遷」正在讓這座山解體中,大幅增加落石的機率,使得登山活動比從前更加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