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信任的拉繩:台灣登山活動潛藏的安全隱憂

時間是數個月前,海拔高度是3,270公尺,地點是位於婆羅州的京那巴魯山(Mt. Kinabalu)山屋群,一位男子正饒富興味的看著山屋木牆上的照片與各種無聊資訊。不用說,那位男子正是在下。

這兒的攀岩徑道(via ferrata)前些時日舉辦了一場公關活動,請來了一位重量級外賓:克里斯‧波寧頓爵士(Sir Chris Bonington),雖然當時已經超過80歲,還是老當益壯地在峭壁上挑戰徑道,印象中宣傳標語好像是:「再老都可以來場冒險!」透過網路查詢,這位笑容慈祥的爵士不只是登山家,還是探險家,從60年代一直活躍到80年代,稱得上是英國登山界的一名老將。但為何偏偏是英國人呢?那自然和婆羅洲此地早期被英國殖民的歷史有關。殖民者對一地的影響,就像日本曾經治理台灣一樣,是永遠不可磨滅的痕跡。

就連登山安全方面的體制,也一樣有滿滿英國風,然後就呼應我這次想探討的主題了。


商業化的前提即是安全

就像林森錢櫃KTV大火一樣,事後才爆出的消防安全疏失,不可能挽回消逝的生命。然而,多年來進入包廂歡唱的人們,又有誰會知道這個場所竟然有這種巨大問題?但我們不會期望是由缺乏專業知識與能力的消費者監督,而是政府必須負起這個責任。

同理,登山安全也一樣。這兒的攀岩徑道是純商業化行程,也就是說要強制性雇用專業嚮導帶領。但來這兒從事活動的人們,可能並不會、也不願意了解攀岩徑道的安全性,所以責任就落在了業者與有關當局的肩膀上。沒有安全,就不可能商業化;業者與政府也清楚,假如出了意外,等於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所以絕對不能在這方面偷工減料。

答案就在這張證書:

京那巴魯山攀岩徑道活動之工作人員認證書

在京那巴魯山(Mt. Kinabalu)的Pendant Hut山屋中(專供參加攀岩徑道行程的訪客住宿),牆上就掛著由國際山岳嚮導聯盟(IFMGA)認證嚮導簽名的訓練暨檢核證書。此即為商業化與安全性相輔相成的國際案例之一。攝於2020年2月

由英國山岳嚮導組織(British Mountain Guide)核發的證書,寫著工作人員(嚮導)擁有帶領攀岩徑道與運動攀岩行程的技術能力。看得出來,他們每年都會接受審核一次,IFMGA認證的山岳嚮導菲爾‧湯瑪斯(Phill Thomas)還在上面留下自己的簽名,以示負責。(IFMGA = 國際山岳嚮導聯盟,主要業務之一即是認證山岳嚮導的專業能力)看得出來,經營管理這個攀岩徑道的公司,每年都會找這個協會來訓練並考核他們的員工。據工作人員所言,器材與確保設施也都在檢查的範圍中。


台灣的現況

回過頭來看咱們台灣,雖然沒有攀岩徑道這種設施,但許多登山路線上凡是遇到危險地形,幾乎一定會有熱心人士架設繩索,輔助山友平安通過。但問題來了:這些繩索,乃至於確保點和系統,往往沒有通過任何專業的安全性檢核

這就是為什麼前輩總是說:「不要把全身重量都交到繩子上」。基本上,於郊山到高山地帶普遍出現的繩子、傘帶、扁帶,都只是輔助用而已。然而去過品田斷崖、素密達斷崖、光頭山崩壁 (封面照片)、鬼門關斷崖、烏拉孟斷崖等地的人,應該會知道山友通過那邊都是大手一把抓,沒太多講究。一些扁帶、繩索甚至只是纏在灌木叢上,克難處置尚可,長期來看卻是不容忽視的安全隱憂。

台灣登山環境中的例子之一:位於聖稜線上的素密達斷崖,繩索和系統並無規範化的維護與安全檢核流程。攝於2018年

去年曾經看過一篇網路分享,內容是關於一位登山者帶著他來自奧地利的友人走馬博橫斷,結果讓這位老外大感訝異,因為沿途的繩索、系統和器材就他來看都不合格。他說在他的國家,這種安全相關設施都會由專業人士維護和保養,不可能這麼散漫。

當然,奧地利是戶外大國,不能拿來跟我們商業化、觀光化空間有限,又考驗體能的高山縱走路線一概而論。我們政府也不是沒做事,近年大家應該都有注意到部分熱門路線開始出現鐵鍊、鋼柱和ㄇ形環等設施,有人覺得是破壞自然地貌、有人覺得不必要服務能力不足的人、有人覺得保障安全是政府的義務,但無論如何,大環境的整體走向,就是人越多的地方越有增設永久性設施的必要性。

京那巴魯山攀岩徑道照片

以馬來西亞京那巴魯山的攀岩徑道照片為例,可以看到照片中的岩栓(bolt)和鋼索都是永久性的設施。攝於2020年

麻煩的是,不是所有地方都適合架上永久性設施。節理發達的岩石不宜打上岩栓,危險地形上緣若只有灌木,也僅限暫時性措施,更別提如果是要橫渡崩壁,似乎只能靠人肉確保來對付。但話說回來了,我們現在道上的嚮導中,又有多少人懂得這方面的技術呢?


國際上常見的作法

回到體制面,綜觀國際上的案例,大概有以下兩種解決方案:

1. 政府維護
政府出資委託專業團隊勘查路線上的地形 (一些經濟規模大的國家公園自己就有配合的技術型志願者團隊,甚至不用出錢),評估可能性與必要性 (過度的人造物也會破壞體驗),架設後再定期維護。但羊毛出在羊身上,不是所有政府都願意自掏腰包,有些可能就要向使用者收取維護費。

2. 民間維護
國外案例很多,國內案例則當屬嘉明湖國家步道,政府可以透過標案方式來讓民營公司協助經營管理。這種合作模式的可能性非常多,就看合約內容怎麼規定。

一種是專營權。首先,造訪人次不夠多的地方一定乏人問津,打個比方,可能有一天聖稜線與四秀的山屋群都要由一個公司來維護,他自然也要負責革新與保養斷崖上的安全措施,只是這些費用最終都會轉嫁到登山者身上,比如說合併住宿費加徵。另一種是認養制,由非營利或志願者組織來做這些事,但這就非常倚仗該組織的規模與能力,而且這類認養制往往沒有保障與責任,不適合用於涉及人身安全的案例中。

至於硬體費用的問題,可以透過贊助方式進行,你出錢我就讓你打廣告,例如我們爬鐵梯下斷崖時在一旁看到「本鐵梯由XX企業捐贈」,但觀感如何就見仁見智。

最後,不管是何種方式,我們絕對不能偏重硬體建設,專業人員的知識和維護體制的「軟體」也十分重要,同樣值得長期投資。有合理的環境、合理的需求、合理的設施,軟硬兼施,我們才能擁有一個更安全的登山環境。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著作由城市山人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 授權條款釋出。

留下訪客的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