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台灣山岳》:台灣的山岳媒體缺乏症

概以論之,台灣山岳的退場代表著本土市場養不起一本專業登山雜誌,畢竟停刊直接反映了低迷的銷量,是不爭的事實。數位化浪潮之下,網路成為了最快速、便利的資訊交換平台,就像曾統治全球的光碟讓位給了線上串流服務、實體店讓位給了網路購物一樣,各種新的商業模式因應而生。

台灣山岳的專業取向,最終也綁死了自己。雖說有著豐富多元的主題、文筆上佳的作者群及優美的山岳攝影作品,卻沒有注意到登山文化正逐年受大眾化、觀光化影響──換句話說,從社團成長茁壯的的傳統登山者閱歷豐富、能力較佳,對專業的內容較有共鳴,偏生這個群體日益凋零,使得受眾群不斷縮小,最終讓台灣山岳成為了新一代眼中的「老人雜誌」,任故事如何精彩,多少都變得遙遠且陌生。

時下社交網路影響所有人的行為模式,登山除了強身健體,更有著不可忽視的自我展現功能,甚至後者凌駕於前者。簡言之,新型態的經營方向應是以物質文化包裝自己(精美裝備),輔以增加深度的專業性內容與訪談,配上時尚雜誌一般的排版,讓它成為咖啡館書架上有品味的存在,才有機會獲得年輕族群的青睞。

說來殘酷,但轉型不成功就是死,各行各業都是如此。以前救國團在山上橫著走的年代裡,大概沒人想到叱咤風雲的登山社團有一天也會走向末路。


就連經營26年的台灣山岳都離去了,我們登山人還剩下什麼權威性媒體呢?

從前在台灣登山黃金時期的時候,愛山人擁有《戶外生活》、《野外》、《山水》等雜誌,或是《民生報》戶外版等可看,至今仍是老一輩登山者的美好回憶。不論他們的取向為何,由於觸及者眾,多多少少都能讓登山群體能有個共通的資訊來源,對於山難事件的專業評論與查證、傳播登山精神、安全觀念、山林知識等,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物換星移,最後一個專業的戶外雜誌已成絕響,登山相關資訊除了偶然的台灣人海外山峰首登、最快紀錄、深度報導等之外,就是傳統媒體上源源不絕的山難訊息,大眾其實對於臺灣或是世界的山裡發生了什麼事一無所知,甚至接受到的負面資訊遠多於正面資訊,很難令人期待是否真能扭轉社會對於戶外活動的守舊觀念。

就算進階登山活動(有別於一日、半日郊山型態的健行)參與人數縮減,愛山人轉移到網路及社交平台上後也依然存在,同樣地期待能有優質的資訊來源,就像是舊時刊物所發揮的作用一般。

遺憾的是,傳統媒體並未長期穩定投入戶外報導,屬於數位時代的自媒體也少有這類經營者存在(就算有,也會面臨難以營利的窘境──這個知識經濟的商業模式仍是個謎,臺灣的登山群體可能養得起訂閱型媒體嗎?),而現存的則多半偏向風景、體驗、娛樂主題,無法發揮同樣的功能。

我相信,就像是政論一樣,出了任何事件或新聞,大家都有興趣了解不同的觀點與看法。可惜了,現在我們的媒體環境不佳,即使有能力貢獻的人不少,好的內容與大眾之間卻始終少了那座橋梁。沒有好的通路與包裝,再好的貨也賣不出去吧。

沉澱一下思緒,讓我們緬懷這堅守了26年的好雜誌吧。

—–

台灣山岳 (1994 – 2019)

最後的147期購買方式:
1.書店:誠品、金石堂
2.網路:博客來、PChome、金石堂、讀冊生活
3.新舊雜誌訂閱:台灣山岳 02-27550088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著作由Mountain Urbanite – 城市山人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 授權條款釋出。

留下訪客的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