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的嚮導 , 一個好的嚮導服務

世界知名作家海明威,曾有過這麼一句話:「in a calm sea every man is a pilot」,是什麼意思呢?在平靜的海面上,人人都是舵手;套在登山嚮導上也是一模一樣,風和日麗的時候,人人都是嚮導。

在臺灣登山活動的初期,日本人引進現代登山技術,與熟知當地情況的原住民嚮導相輔相成,鉅細靡遺地踏查山域地帶,然而部落子民的功能除了引路、背負重物(外加打獵進補),更兼具了豐富的生態知識與山野智慧,為欲窮千里目的伯樂們所賞識。

國民政府時期,山林被加上戒嚴管制的巨閘,唯有特許團體才有機會一探究竟,於是提供嚮導服務的單位自然是登山協會,例如當時最夯的救國團。

更多背景介紹可見下文連結:

台灣登山人文課:自組隊、商業團和山岳協會


登山速食文化的崛起

以高山地帶為主軸,寶島山林的第一次全面解禁發生在2001年左右。高山嚮導制度的廢止使得民眾無須透過社團申請也能攀登百岳,戒嚴的山轉為自由的山,長年處於營利與非營利間灰色地帶的部分社團,地位也逐漸由民間登山嚮導公司所取代。其中最關鍵的區別,則是登山社團的傳承式登山教育漸漸式微,而大眾和業者共構的「登山速食文化」態度益發顯著。有裝備、有錢、有時間,沒有爬不上的百岳。

曾擔負教育責任的社團,不是將隊員當客戶看待,而是當學生看待,看看國寶學術登山家楊南郡先生第一次跟山會爬山就被叫去背公裝、晨起燒公水就知道了,因為登山是一件與心智成長環環相扣的活動,必須要透過諸多實作才能汲取養分,絕對不單只是跟著走而已。

台灣山岳的熱門路線之上,商業團的存在感非常強烈。

如今跟著商業團體去爬山,有多少錢就能有多少便利,好處是降低了登山活動的門檻,壞處則是讓大眾逐漸視服務為理所當然,忽略了山依然是山,是個充滿野性與潛在風險的所在;忽略周遭的環境就是我們的家,遺忘了與良好服務共伴的代價是如何的高昂;想像不到一陣迷霧與混亂之後,幽閉森林中只剩下孤單飢餓的自己,會是怎麼樣的局面。


嚮導與隊員之間的關係變化

嚮導也不再擔任「看你還算上進,就多教你一點」的亦師亦友角色,畢竟商家與客戶的關係本質上就不同,見到客戶有踰矩行為,心中想著罵幾句以後可能就賺不到錢,只能敷衍地勸告幾句,抑或是當作視而不見。試問這對登山教育、對環境保護能有多積極的幫助?

如今的商業隊伍願意負起多少的教育功能,乃至大家有多少意願付費上登山教育課程,見仁見智;但若是我們面對山海的速食心態不改變,一切都不會有改變。


嚮導服務的專業與價值

我們身為消費者,也該清楚嚮導服務/嚮導的「專業」跟「價值」何在。

好的嚮導服務不只是幫我們代辦住宿、接駁、雇用協作而已,他熟知路線所穿越的山域、水源、營地、撤退點等,甚至連行進、打包、裝備、輕量化等等都有系統化的研究。除了詳查氣象預報之外,他還會懂得觀察天候變化、定位導航技巧、野外急救(WFA以上)、風險控管,尤其是風險控管──是需要長年經驗累積方能有小成的能力。

最後一個,同時也是易於被忽略的一點,則是對環境保護的態度與知識──例如教導隊員在打包時就減少垃圾,降低自己最後攜出的重量,也例如便溺應該盡量遠離水源地等。如果隊員做的不對,他也應該堅定地提醒並勸告之。

登山的最高指導原則無非就是兩個字:安全。一位經歷豐富、負責任的專業嚮導,就是你在山上的守護神。也許晴天時沒什麼作用,遭逢意外狀況時才是他發揮價值的時候。這一道保險,你覺得對你重不重要?

再來,針對臺灣獨特的環境,加分項目還有生態知識和歷史人文知識,嚮導如果能叫得出什麼是冰河孑遺植物、何謂河川襲奪、日治時期的登山路線有何不同、什麼腳印是什麼動物留下、這條古道從前是哪一族在使用等等,更可以讓登山變得饒富趣味。但此等「特種嚮導」目前是可遇不可求的存在,市場似乎也尚未成熟到能養得起許多這類菁英分子,非常可惜。

以上當然不限於商業嚮導,自組隊的人們除了登山安全相關的知識外,也應該盡可能照著自己的興趣取向來探索登山與不同領域的整合機會。只是我認為商業嚮導接觸到新手的機會比較高,因此有在初期就導正方向的必要,就像剛出生的小雞會跟隨第一眼看到的物體一樣。


結論

一趟大夥兒笑嘻嘻完成的行程,或許回顧起來風平浪靜,或是有驚無險,似乎自己走也沒問題,其實許多可能的危險都只是被嚮導預防於無形之中而已。有道是上兵伐謀,基於對路線和隊員組成的瞭解來加以籌畫、擬定登山策略、攜帶適當裝備,沿途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預防勝於治療,才是登山安全最精采的篇章。

但如今,假如要選擇一個商業隊伍,其實大家對於何謂好的嚮導服務或好的嚮導所知甚少,不只網路上資訊非常不足,體育署主導的《山域嚮導》制度也未獲公信力,我們只能自己睜大眼睛來看,或是出了事當作繳學費。我們只能祈求代價不會是任何人的性命。

第二次的全面解禁已經在行政院長蘇貞昌的「向山致敬」記者會中揭開序幕,至於解禁後是否會重蹈第一次的覆轍,未實施具遠見的管理措施而導致日後問題叢生,還是未知數。我國未來的登山環境發展,還需要大家多多關懷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著作由城市山人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 授權條款釋出。

留下訪客的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