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訓必讀】如何挑選優質的雪訓課程

為何需要雪訓?簡言之因為雪季登山風險比起其他三季高出甚多,所以才會需要專屬的教育課程。這是不是誇大其辭,沒準備好就闖入山與雪的國度,出意外時輕則受傷,重則死亡。我寫這篇文章,就是想要教大家如何挑選優質的雪訓隊伍。

前言

即使是生於擁有高山環境的台灣,「雪」對於絕大多數民眾都非常陌生,也限制了大家的想像力。多年以來,媒體大多只報導合歡山、玉山的冬季降雪,一般人和雪有關的活動也僅限於驅車上山賞雪,連結雪地和登山的例子幾乎不見於我們的視聽之中。

台灣一直有傑出的登山者活躍於雪地登山這個圈子,只是一來大眾媒體沒興趣報導,二來國內戶外教育貧乏,這類題材大家也就是走馬看花,無法引起共鳴。畢竟,以全體的國民比例來看,光是走過多日高山行程的人就不多了,實在很難讓他們明白來自更高、更冷、更遙遠國度的故事。

網路上還查得到1993年台大登山社中央尖山北壁冬攀的壯舉,初次拜讀時真是下巴都要掉到鍵盤上。以前的公眾媒體,例如民生報以及多種戶外主題的雜誌,都還會表揚這類事蹟,但如今因法規緊縮(例如登山活動管理自治條例)、制度僵化(例如過時的入山證)、社會觀感(山難與嗜血媒體的抹黑)等等因素,我們國內的菁英登山者只能偷偷地從步道溜走去爬,就算公布紀錄也只謊稱為「夢見」,唯恐惹禍上身。所以可嘆的現狀是,台灣的登山大環境逐漸不利於這類進階登山活動發展了

身為一個生活在台灣的人,我上了相當正規的商業雪訓課程,甚至因為怕沒雪而直接報日本雪訓團,後續也循序漸進,在嚮導帶領下在日本和中國大陸有過數次雪季健行/登山經驗,總算是將雪地行進練得比較有信心。

嚴格來說,爬雪地行程就是該準備硬底鞋、10爪以上的冰爪、岩盔、健行冰斧、吊帶、登山杖(+阻雪板)等等,然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技術裝備使用頻率低,買起來太貴,就連租借都顯得麻煩,加上台灣高山的降雪量不穩定,讓不少冬季上山的山友心存僥倖,無異於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


技術裝備的經濟門檻

以裝備來說,我最初購買的雪地裝備現在也還在使用,提供其中一部分的台灣市價作為參考:

硬底鞋:約12,000元
12爪全快扣冰爪:約5800元 (不然幹麻買硬底鞋 XD)
健行冰斧:約5800元
岩盔:約2000元
吊帶:約2000元

(以上還不含冬季用睡墊與睡袋,由於台灣很少進我的L號,只能在國外買 … 合起來約要20,000元)

本次雪地訓練我所攜帶的全部裝備。

這種預算,對於只打算體驗雪季爬山的人(或稱賞雪團)來說太高昂了,所以通常都會用租或借的方式,但市面上幾乎不可能租到硬底鞋。


雪地訓練經驗談

雪訓的熱門度於近年有顯著成長,也催生了品質參差不齊的雪訓商業團,只是作為一位真正能教雪地技術的登山嚮導,所需要的訓練遠比一般嚮導來的多,因此明眼人都會非常注重嚮導的資歷。

近年十分流行的雪地訓練(mountaineering course)分為較為經濟的國內版,以及較為昂貴的國外版;課程內容也分為BMC(初階雪地訓練,Basic Mountaineering Course)AMC(進階雪地訓練,Advance Mountaineering Course)。只是不同的協會或商業團的師資、訓練方式、課程品質往往參差不齊,而且網路上幾無參考依據可言,挑選時請務必睜大眼睛,別浪費了自己的金錢與時間。

教練正在解說滑落制動時冰斧的正確拿法。


挑選雪訓團的原則

以場地設在台灣的初級雪訓來說(通常是雪山),3天到6天都能找到對應的課程,價格從5千多到1萬2都有。課程天數、教學內容、師資陣容都是影響價格的因素,但一般人很難知道差別何在,若最終還是選擇低價格與短天數,就很難說是不是合適的選擇了。

1. 時長:冰雪是非常多變的環境,需要長時間的接觸才能稱得上是「熟悉」。台灣流行的雪地訓練格式大多為5日(1日為交通集合日),如果要用正規的教學方式,其實已經非常緊湊了。看看國外的例子吧,有冰島的6日基礎課程阿拉斯加的6日和12日課程,還有美國AAI的一系列雪地課程,所以說少於4日的課程安排,真該打上一個問號。
2. 課程內容:如果課程說明中有雪,而實際上卻沒有雪,那只是笑話奇談。利用沙坡或土坡教學就給你發證,是非常可恥的作為,我們應全面抵制。
3. 國內vs國外:國內通常選在雪山作為教學場地,而國外則通常選在日本。在台灣或日本,正規課程內容沒有差異,差別只在於:A. 台灣的降雪量不穩定,若雪量不足就無法成團 B. 日本除了保證有雪外,優良的民營山屋絕對會令習慣在台灣登山的人大吃一驚
4. 師資和價位:一分錢一分貨是不變的真理。你會獲得的服務品質,往往從簡章上就能看得出一二。以下是一些判斷標準:A. 教練自己的攀登履歷是否令人信服,受過系統化訓練者(這類專業的嚮導課程長度總計可達兩、三個月之譜)為佳 B. 雪訓的嚮導和學員比例是依照地形難度而定,但最大應不超過1:6,較為困難者還可能達到1:2或1:1。比例越好,費用越高。

關於日本初階雪訓可以參考以這一篇文開頭的一系列文章:

【日本赤岳基礎雪訓】D0─驚奇始於登山口

假如你參加雪訓真的是為了實地應用,課程品質可是攸關性命的事情,請務必將簡章看得清楚,事關你的權益,不可不慎。希望所有對雪地登山有興趣的人,都能挑選到最優質的團隊。


為何曾有單位以低價攬客並濫發證照呢?

過去,我們的國家公園曾規定「領隊需具雪地訓練或攀登嚮導證書」,指出其須為合法立案之機構所核發或曾攀登過世界著名雪攀路線並提出相關證明者,攀登嚮導則指經依教育部體育署訂定之「山域嚮導資格檢定辦法」相關規定取得證照者。

那問題來了,所謂「合法立案之機構」其實標準並不高,加上政府沒能力也沒意願深入檢核師資和課程內容的品質,也就是說只要是合法立案的無良業者都可以用廉價、品質低落的沙訓、土訓、一日訓來發雪訓證書囉?亂象於焉而生,無怪乎之後就被取消了。

資料來源:雪霸國家公園 / 玉山國家公園 / 太魯閣國家公園


台灣的雪地登山現狀

(一)個人經歷

2015年我跟著大型商業團於1月時登玉山主峰,當時由於排雲山莊上的步道有結冰積雪之虞,業者為每位團員免費提供了簡易冰爪,在第一晚飯店住宿時由嚮導現場示範如何穿戴(但感覺大家有聽沒有懂)。好在最後步道無積雪也無結冰,沒有派上用場。

直到上了雪訓課程,我才知道簡易冰爪的設計不適合陡峭地形和冰面,更何況坊間所售之冰爪不少根本沒有「爪」,只算得上是止滑冰齒、防滑鞋套而已,作為平地行走輔助足矣,但用在雪季登山健行就有可觀的安全疑慮。就算是買了專業冰爪,也要先學會冰爪步怎麼踩,不然可能先摔得七葷八素。

(二)山難新聞

2019年3月秀姑巒山山難事件中,張姓山友不幸墜谷身亡,引起一陣雨鞋配簡易冰爪的討論。雨鞋是台灣登山者腳上十分常見的鞋款,但不是全部人都知道冰爪與雨鞋先天八字不合,因此不時還是會看到有人在網路上詢問:雪季穿雨鞋上山可以嗎?

答案很簡單,不要因為有人活著回來,就假設自己一定可以。登山安全講究的是一致性的安全,不是僥倖的安全。


關於這起山難事件,我有更深入的探討:

雪季的山難悲歌:探討台灣的登山商業團與政策

(三)普通登山鞋與冰爪

大部分登山者都擁有一雙健行登山鞋(hiking/trekking boots)或重裝健行登山鞋(backpacking boots),前者結構偏軟,後者較為堅硬(但仍不如硬底專業登山鞋[mountaineering boots]),我皆曾在照片中看過山友搭配簡易冰爪或綁帶式冰爪使用。

確實專業硬底登山鞋耗資甚鉅,一般帶團的業者不太可能會強迫客戶購入,而自組隊伍因風險自理而在裝備選擇上顯得自由,讓這成為了一個灰色地帶。

在雪季登山時,硬底鞋(mountaineering boots)是不可或缺的基本配備,任何變通方式都無法達到同樣的保護與保暖效果。

網路上找得到有人在雪季時穿著非硬底鞋配簡易冰爪登頂的照片,但可想見是未結冰且坡度較緩的情況下才上得去,假如遇上冰面或陡雪面的話,光是行走就會險象環生,而且天寒時保暖不足,很快就會讓腳凍僵了。(我連穿有保暖層的硬底鞋都腳冷過 …)

我猜測這應該是目前最流行的變通之法──至於安全與否,牽扯的因素就很多了。也許最重要的,還是懂得判斷,該撤就撤吧。


結語

最後純講個心得,在別的國家,雪地健行不一定要那種專業冰爪,反而簡易冰爪/防滑鞋套(microspikes)因為價格便宜,在冰雪量少和坡度平緩的地方更受歡迎。

但因為台灣的山大多為幼年期地形,垂直落差巨大,健行遇上坡面的機率極高,就讓冰爪成為理想之選。當然我們也可以兩者都帶,但為了節省重量或是穿穿脫脫很麻煩這些理由,用一組起碼10爪以上的冰爪打天下似乎也就夠了。(冰攀的技術冰爪又是另一回事)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延伸到冰斧上,下雪的雪山主東峰傳統路線,對於一些人來說可能用登山杖跟簡易冰爪就夠了。但如果注重的是針對新手的「教育」,自然還是要帶上冰爪與冰斧,因為基本功練好了,才能談得上自行控管風險。登山方式千千萬萬種,並沒說一定要怎麼做,只是要了解自己的能耐,知道怎麼做風險會比較低而已。


註:此處登山意指「mountaineering」,其包含了攀爬、健行、滑雪等等,且地形可能為冰、雪、岩的任何組合,需要具備相當的技術能力才能克服(例如冰攀、垂降、攀岩),而我們在台灣講的登山其實更貼近「hiking」,也就是非技術性的健行。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著作由城市山人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 授權條款釋出。

留下訪客的腳印